来源:中医科王风华 为提高广大群众的自我健康管理意识,郑州大学五附院中医科特推出“中医健康科普知识大讲堂”,今天为大家带来第二集——痢疾、泄泻的中医药防治。 痢疾 一、常见临床表现 起病急,有畏寒、发热、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痛、腹泻、里急后重。先为稀水样便,1~2天后稀便转成脓血便,每日排便数十次,量少,失水不显著,常伴肠鸣音亢进或左下腹压痛。 二、辨证论治 1.湿热痢 主症:腹痛阵阵,痢下赤白脓血,口干喜饮或伴发热,里急后重,肛门灼热,小便短赤,呕恶。舌苔黄腻,脉滑数。 推荐中成药:香连片(丸)、复方黄连素片等。 2.寒湿痢 主症:腹痛拘急或胀满,喜温喜暖,下痢白多赤少或纯白冻,头沉身重。舌质淡,苔白腻,脉濡缓。 推荐中成药:藿香正气丸(胶囊、滴丸、水)。 3.中医经验方剂 红白痢疾方:白头翁30g、马齿苋30g、生山楂30g、生薏苡仁30g。水煎服,日1剂。适用于湿热型痢疾。 三、预防及注意事项 1.不进食未洗净的瓜果、蔬菜,少吃熟肉、凉拌菜;食物加工要煮透,防止饭菜被苍蝇叮爬。 2.饭前便后、加工食物前、进食前要洗手。 3.不随地大小便,与患者和带菌者早期隔离。 4.鲜马齿苋煎服、凉拌;大蒜适量,生吃。 泄泻 一、常见临床表现 大便次数增多,粪质清稀;或便次不多,但粪质清稀,甚至如水状;或大便溏薄,完谷不化,便中无脓血。 二、辨证论治 1.寒湿泄泻 主症:泄泻清稀,甚则如水样,腹痛肠鸣,脘闷食少。舌苔白腻,脉濡缓。 推荐中成药:藿香正气丸(胶囊、滴丸、水)。 2.湿热泄泻 主症:泄泻腹痛,泻下急迫,或泻而不爽,粪色黄褐,气味臭秽,肛门灼热,或身热口渴,小便短黄。舌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 推荐中成药:香连片(丸)、葛根芩连片。 3.伤食泄泻 主症:泻下稀便,臭如败卵,伴有不消化食物,脘腹胀满,腹痛肠鸣,泻后痛减,嗳腐酸臭,不思饮食。舌苔垢浊或厚腻,脉滑。 推荐中成药:保和丸、健胃消食片、香砂养胃丸等。 4.脾虚泄泻 主症:稍进油腻食物或饮食稍多,大便次数明显增多而发生泄泻,伴有不消化食物,大便时泻时溏,饮食减少,食后脘闷不舒。舌淡苔白,脉细弱。 推荐中成药:参苓白术胶囊(片)、资生丸。 5.名老中医经验方 藿香八味饮:藿香10g、佩兰10g、炒苍术10g、炒白术10g、白豆蔻8g(后下)、砂仁8g(后下)、肉豆蔻10g、生薏苡仁15g。水煎服,日1剂。适用于寒湿型泄泻。 三、预防及注意事项 1.注意个人卫生,饭前便后洗手。 2.不要饮用不洁的河水、井水等;不要食用馊腐变质的食物。 3.不要在过于寒凉湿冷的地方坐卧过久。 4.食疗:鲜马齿苋煎服、凉拌;大蒜适量,生吃;花椒,水煎服。 科室介绍 郑州大学五附院中医科是集中医各种传统治疗方法和现代医学诊疗手段为一体的中西医结合临床科室。充分发挥中医中药、针灸、中西医结合诊治疾病的优势,以辨证施治和专病专方相结合,具有鲜明的临床特色。科室现有医生5人,其中主任医师2人,副主任医师2人,主治医师1人;其中硕士3人,是一支有专长、有层次、有特色的医疗队伍。在各种慢性病、疑难杂症方面,如哮喘、急慢支气管炎肺炎、冠心病、中风后遗症、慢性胃炎、胃溃疡、慢性腹泻、慢性疼痛、糖尿病、月经失调、痛经、闭经、盆腔炎、更年期综合征及各种肿瘤等疾病,充分发挥中医中药治疗特色,中西医结合取长补短,兼顾心理疏导,饮食调摄,科普宣教,不断提高诊治效果,取得了很好的临床疗效在病人中有良好口碑。本科室努力贯彻以病人为中心,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近5年来在各级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40余篇,科室医生各有所长,长期坐门诊,保证了常见病、多发病的治疗,同时一专多能,满足了各种疑难病患的不同需求。中医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