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治疗白癜风去哪家 https://wapyyk.39.net/hospital/89ac7_knowledges.html 方药索隐 刍议“凡人仙药”六一散 比利时仁济医药中心王仲彬 每逢暑月,人们难免会罹患一些与暑气相关的疾病:如冒暑、伤暑、暑咳、中暑、暑湿、暑秽等病证。而在针对这些病证的防治上,中华医药早就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包括成方验方、针灸刮痧等。而六一散正是一首祛暑利湿,简便验廉的著名方剂,自古就有“夏日之良药”,“凡人之仙药”的美誉,主要用治暑热挟湿所致发热、身倦、口渴、泄泻、小便短赤不利等证。 一、方源与方名 六一散的原方早在金元时期的《黄帝素问宣明论方》、《伤寒直格》和《伤寒标本心法类萃》等书中就有记载。《黄帝素问宣明论方》为金·刘完素所撰,成书于年;而后两书据传为刘氏弟子所编,均成书于年。因此,可以推定本方首见于《黄帝素问宣明论方》,其方源应以该书为准。但本方名称众多,如《黄帝素问宣明论方》中名为益元散;《伤寒直格》中同方有异名:益元散、天水散、太白散;而《伤寒标本心法类萃》则有益元散、天水散、六一散等不同称谓。《刘河间医学六书·伤寒标本心法类萃》:“益元散,即天水散。滑石六两、甘草一两,为末,水调或加蜜,或葱豉汤调。一名天水散,一名六一散。”而“六一散”之名,既可说明滑石和甘草的用量比例,又可区别于加辰砂之益元散,故为后世所流传。如骆龙吉撰述的《增补内经拾遗方论》卷3谓:“六一者,方用滑石六两,甘草一两,因数而名之也。” 二、美丽的传说 相传公元年仲夏,金熙宗晋尚书右丞相韩企先为濮王,赐宴三日。谁知未出三天,新濮王却得了一种怪病:发热、口渴、烦躁不安、小便不畅、大便泻利。家人四处求医,熙宗也派太医前来诊治。无奈数十剂药下去,病势有增无减,王府便在城门悬榜求医。 时年才20岁的刘完素正在京城购置药品,恰巧瞧见了该求医榜文。他不曾犹豫,立即揭了榜,遂入王府为濮王诊治。据说:一则他初出茅庐,不知深浅;二则自认为对此病颇有把握,胸有成竹;三则早闻韩相博通经文典章,能仿宋律制定新律。基于以上三点,刘完素很想会会这位贤相。俗话说:艺高人胆大,初生牛犊不怕虎呀。经过一番察色按脉后,刘氏问道:“王爷可有身热、心烦、口渴、头晕、少气、多汗之症?”韩王闭眼而微微点头。“当有恶心泄泻,胸闷纳呆,倦怠身重。”王爷睁眼打量了一下刘完素的模样。“此乃暑湿也,治暑不治湿,医之过也!”“暑湿?”太医忍不住插嘴说道:“吾等岂不知暑湿之理?”刘完素说:“你们治暑祛湿,泻热不养阴,尤其小便不利、大便泄泻,定然不敢使用寒凉之剂,故治而无效。”王爷挺起身子,睁大眼睛问:“你有何方?”刘完素思索有顷,举笔处方:滑石、甘草,共研细末。一旁韩夫人问:“此为何方?”刘完素指着方中“滑石六两,甘草一两”字样,脱口而出:此乃“六一散”。他进一步解释道:“滑石能解肌清热,滑窍行水而利湿,统治表里上下三焦。加入甘草泻火和中,便能清暑利湿。””如何服法?”“每用三钱,和白蜜少许,冷开水或灯心汤调服,三日见效。”韩王见他说得有理,就照方服了三日,果然小便通而泄泻止,不禁感慨万分,连声称赞:真乃后生可畏也。 按本传,刘完素,字守真,河间人,故有别号刘河间也。自幼耽嗜医书,对《素问》爱不释手,造诣颇深。尝遇异人陈先生,以酒饮守真,大醉。及寤,洞达医术,若有授之者,乃撰《运气要旨论》、《精要宣明论》。虑庸医或出妄说,又著《素问玄机原病式》,特举二百八十八字,注二万余言。然好用凉剂,以降心火、益肾水为主。自号通玄处士。又传濮王韩企先曾劝刘完素弃医从政,但刘却只要求赐医书若干。更传金承安年间,金章宗(完颜璟)也曾三次征聘为官,皆不就,赐号高尚先生。此后,刘完素仍然用心攻读,终成一代名医。名列金元四大家之首,寒凉派创始人,且为温病学奠基人之一。本郡《志》称所论著,皆发前古所未发。堪与攻下派张洁古齐名,世号刘张法。 三、夏日仙药六一散 六一散为金元时期刘完素所创。它由滑石与甘草两味中药组成。两药按六比一配方,共研细末,每次服用9克,一日可三服,以凉开水调服效果最好。现药店或有成药供售。六一散也常用作煎剂,注意滑石应先以布袋包之,再与甘草共煎。用量可视病情需要增减,总以六比一配方为要。 本方为暑热挟湿之证而设。根据《素问?至真要大论》“热者寒之”和“湿淫于内......以淡泄之”的治疗原则,以清暑利湿立法。方中滑石,味甘淡性寒,质重而滑,甘以和胃气,寒以散积热,淡能渗水湿,质重下降,滑能利窍,以通水道。既能清三焦,解暑热,又能渗湿邪,利小便,故方中以之为君药。甘草,甘缓性平,既可清热泻火和中,又可缓滑石之寒滑重坠太过,为佐使药。二药配伍,清热解暑,利水通淋,使内蕴之湿从下而泄,则热可退,渴可解,淋可通,利可止,正合“治暑之法,清心利小便最好”(《明医杂着》卷3)之意。 本方用六份质重寒滑的滑石,与一份甘缓和中的甘草配伍,清热利水,甘寒生津,使清热而不留湿,利水而不伤正。明代医学家李时珍认为“六一散”主治暑湿证,疗效甚佳,堪称“凡人之仙药”。须知运用六一散的关键指标,是当具有小便赤黄短涩之症状。如果患者小便清而长,且易解出,则不宜用六一散。 六一散的加减法亦很灵活。如见心烦不安较甚者,可加上辰砂少许调服,名为“益元散”;若兼目赤咽痛,口舌生疮,可加青黛少许,名为“碧玉散”;如兼有轻微的外感(发热、头痛等)的症状,可用鲜薄荷叶煎汤或捣汁少许同服,名为“鸡苏散”。这些方剂,都是夏季治疗暑病验之有效的良方。若暑热较重,可酌加淡竹叶、西瓜翠衣之类以祛暑;伤津而口渴舌红者,可加麦冬、沙参、石斛等养阴生津止渴;心火较旺而舌红心烦者,可加竹叶、灯心、黄连等泻火除烦;气津两伤可加西洋参、五味子等益气养阴;小便涩痛或有砂石诸淋者,可选加白茅根、小蓟、车前草,甚至加三金(海金沙、金钱草、鸡内金)等利尿通淋。 金元·刘完素曾将本方广泛用于内科、妇科、脏腑、经络、耳目九窍等七十余证,遍及表里、虚实、气血、内外。对此,汪昂认为:“盖取其能通除上下三焦湿热也”(《医方集解?清暑之剂》),可谓一语中的。后世温病学家多将本方融入各自的方治当中,广泛用治于暑温、湿温、伏暑诸证。 六一散可广泛用于治疗膀胱炎、尿道炎、膀胱结石、复发性尿路结石、新生儿腹泻、百日咳痉挛、小儿胃热流涎、肾囊风、药物致皮肤过敏、黄疸型肝炎、精液异常、糜烂性胃炎等多种疾患。还可用于解斑蝥中毒及部分农药中毒。一般如有发热、口渴、小便赤黄短涩、小便淋沥不尽、吐泻等暑湿或湿热症状者,就可考虑使用六一散。轻证可原方单独用之;重者宜加重剂量用之。也可结合其它祛暑利湿品、或清热化湿剂用之。外用还可治疗湿疹、痱子、夏季皮炎等皮肤病。民间还有一种用法是以六一散给小儿浴后涂撒,既可防止痱毒,又可预防湿疹。此法偶尔用之无妨,但用作日常爽身粉则不宜。运用六一散还有其它宜忌,务必了然心中,不可孟浪用之。 四、六一散临证举隅 (一)暑月热淋案 年暑月回乡省亲,我从镇上步行至中洲,白日当顶,酷暑难耐,即避路旁树荫下稍息透凉。忽见一男童从一邻近屋中哭着跑出,并就地蹲下撒尿,边撒边哭,尿难解出。其母随即追出,并向我诉说:小儿身热、口渴、尿急尿痛、尿短而黄已五日。西医给予呋喃坦叮,已服用四日,但病情不减,身热不退,小儿哭闹不宁。听说我是中医大夫,当即恳请我给开个中药方子。观小儿舌质稍红苔黄中稍腻,尿道口红赤,结合身热、口渴、尿急尿痛、尿短而黄等证,证属暑热挟湿之热淋无疑。处方以六一散加味:滑石24克,生甘草4克,白茅根18克,水煎内服,每日一剂,嘱多饮凉开水,以奏祛暑去湿,利尿通淋之功。三日后,我又路经此地,遇患儿及其母亲,获知服上方三剂,热退尿利,诸症尽失,暑月热淋一证,已然痊愈。还记得当年三剂六一散加味,总价不过几角钱而已,真可谓简便验廉。 (二)心热移于小肠案 张某某,男,38岁,年7月某日来诊。患者为一旅居比利时华人厨师,在中餐馆工作。一周前,与同事发生口角,心中不平,又加厨房较热,天气既闷又热,以致数日夜难足寐,渐生心胸烦热,口渴面赤,欲饮冷饮,口舌生疮,有灼痛感,尿频尿急,甚至短赤刺痛不利,舌质红苔黄中稍厚腻,脉滑而数。证属心经火热,心热移于小肠。方用导赤散合六一散加味,共奏清心养阴,利水通淋,祛暑去湿之功。药用:生地黄24克、通草6克、生甘草梢9克、竹叶9克、滑石24克、青黛6克、夜交藤15克、白茅根15克。水煎服,日一剂。患者服用上方五剂后,诸症消失,病告痊愈。本证由心火暑热困扰心神,心经火热移于小肠所致。故临床治疗上,一以导赤散清心养阴,利水通淋;一以六一散祛暑利湿,淡渗利尿。而六一散加青黛,又寓碧玉散之意。导赤六一碧玉,诸方相合而用,疗效可征可验。 五、结语 六一散为金代医学家刘完素早年所创。其方首载于刘氏所著《黄帝素问宣明论方》中,原名为益元散。后取滑石与甘草的用量比例而定名为六一散。其功能在于祛暑利湿,主要用治暑热挟湿所致发热、身倦、口渴、泄泻、小便短赤不利之证。在当今临床上,六一散可广泛用于挟有暑湿或湿热的许多病证,简、便、验、廉,故有“凡人之仙药”的美誉流传。 (承蒙江西中医药大学图书馆邵馆长协助文献检索,特此致谢!) 主要参考文献 [1]杨家茂六一散临床运用举隅《四川中医》年第11期12页 [2]张永华六一散临床新用《山西中医》年第2期29-30页 [3]刘仕林六一散临床应用解析《中国社区医师》年第18期20页 [4]未名刘完素与六一散《中国社区医师》年第18期20页 [5]陈飞燕六一散防治老年肛周湿疹的效果分析《中国卫生标准管理》年第6期-页 [6]金?刘完素撰《黄帝素问宣明论方》原刊于年。(电子版文献) [7]金·刘完素撰葛雍编《刘河间伤寒直格方论》,即《伤寒直格》,原刊于年。(电子版文献) [8]金·刘完素等撰明·吴勉学等编校《刘河间医学六书·伤寒标本心法类萃》原刊于年。(电子版文献) 校核 包克新 回复“1”查阅 创刊词、征稿启事 长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