泄泻 黄兴谷 概述 泄泻,是指排便次数增多,粪便清稀或呈水样,并伴有腹胀、腹痛、肠呜等表现的病症。 现代医学中的急、慢性肠炎、结肠炎、肠结核、消化不良、胃肠神经功能紊乱等疾病出现的腹泻,中医均称为泄泻。 泄泻的发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说:“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慎胀。…湿胜则濡泻,…春伤于风,夏生飧泄”。《素问.举痛论》说“寒气客于小肠,小肠不得成聚,故后泄腹痛矣”。其后,李东垣还有专论“胃虚泄泻”之说。张景岳更进一步指出:“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若飲食失节,起居不時,以致脾胃受伤,则水反为湿,谷反为滞,精华之气不得输化,乃致合污下降,而泄痢作矣。”从古今医家所论得知,泄泻主要是因外邪所伤、寒热失调、湿邪所胜导致胃肠功能障碍所致;亦有因心、肝、脾、肺、肾五脏功能异常影响胃肠而发病的。本症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以夏秋季节较为多见。 防 1、饮食有节:即饮食有节制和规律。提倡饮食定时定量,不过饥过饱、过冷过热,不暴饮暴食,不偏嗜生冷、辛辣、油腻食品。讲究饮食卫生,饭前洗手,饭后漱口,不食腐败变质污染食物。 2、寒温得宜:中医认为,各种饮食,均有其寒、热、温、凉四种属性和酸、苦、甘、辛、咸,五种味道。而人的体质又有寒、热、虚、实与常体的不同,只有适其寒温、和其五味,才能使人骨正筋柔,气血流通,腠理密固,脾胃康泰。如果寒热过胜,五味过偏,极易造成胃肠功能障碍而发生泄泻。因此饮食应合理搭配,既要营养全面均衡,又能符合各种体质的生理需要。另外,生话起居亦应寒温得宜,贪凉嗜冷,腹部受凉,容易导致腹痛腹泻,也应努力避免。 3、情志宜畅:脾胃功能正常与否有赖肝气的条达。忧思恼怒,精神紧张,以致肝气郁结,横逆犯脾,运化失常,可成泄泻。因此,保持乐观豁达情绪,也是预防泄泻的措施之一。 4、适当运动:久坐少动,气滞纳呆,不利食物消化。齿宜常叩,腹宜常擵,适时运动,亦可防止食滞肠胃泄泻的发生。 治 常见泄泻的辨治如下: 1、寒湿或风寒泄泻 泄泻清稀,甚至水样,肠呜腹痛,脘闷食少,或兼有恶寒发热,鼻塞头痛,肢体酸痛等证。苔薄白或白腻,脉濡缓。 解表散寒,芳香化浊。 藿香正气散为主方,湿邪偏重用胃苓汤。 藿香15g法半夏15g茯苓15g陈皮15白术15白芷15紫苏15桔梗15g厚朴15g大腹皮15g生姜15g甘草6g 2、温热或暑湿泄泻 泄泻腹痛,泻下急迫或泻而不爽,肛门灼热,粪色黄褐而臭,烦热口渴,尿黄短少,舌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 清热化湿。 葛根芩连汤加味。 葛根20g黄连10g黄岑15g甘草6g湿重加藿香15g,苍术12g,厚朴15g,挟食加神曲20g,山楂20g,麦芽20g,夏暑时节加藿香,香薷,荷叶等。 3、脾胃虚弱 大便时溏时泻,水谷不化,纳差食少,不耐油腻,脘腹胀满,面色萎黄,肢倦乏力,舌淡苔白,脉细弱。 健脾益气 参苓白术散 人参10茯苓15g白朮15g淮山20g莲子20g桔梗15g苡仁20g砂仁12g扃豆20g甘草6g气虚不摄改用补中益气汤,脾肾阳虚、阴寒内盛用附子理中汤加吴茱萸,肉桂等。 除以上证型外,本人还常以保和丸为主消食导滞治疗食滞肠胃的泄泻;以痛泻要方为主抑肝扶脾治疗肝气乘脾的泄泻;以四神丸加附片、炮姜、人参、白术、黄茋等温肾健脾,固涩止泻治疗脾肾阳虚的五更泻等等,均能收到满意的临术疗效。 我治疗泄泻的体会是:因上述各型泄泻,有时独见,有时相兼并见,而且又可以相互转化,所以各种治法应随证配合使用。一般而言,实证以祛邪为主:风寒外束宜疏解,暑热宜清化,伤食宜消导,湿盛应分利。虚证以扶正为主:脾肾阳虚宜温补,中气下陷宜升提,久泄不止宜固涩,七情不和宜疏理。泄泻初起不可骤用补涩,以免闭门留寇;久泻不止又不可分利太过,以免耗伤阴液。 养1、治疗期间应注意饮食调养,做到饮食有节,飢飽适宜,寒温相适。飲食宜以清淡易消化食品为主,切忌暴飲暴食和生冷、油腻、辛辣刺激、以及不易消化之物。对於急性泄泻,必要时还须短暂禁食,仅喝米汤或糖盐开水,还胃肠以休养之机。2、生活调养:应适寒温,慎起居,避免外感和腹部受凉。3、精神调养:保持乐观情绪,避免无端生气,可使肝气舒达,脾气健运,有利泄泻康复和减少复发。4、针炙理疗对慢性泄泻患者有很好的调养作用。如脾虚者,经常艾炙或指压太白穴、足三里、脾俞;肾虚者,艾炙关元、命门,手搓后腰部等等。5、泄泻的食疗调养:[莲子羹]组成:莲子(去心)g芡实g山药g制法与服法:诸药炒熟焙干,研为细末。每日2次,每次20-30g,加水熬至成羹食之。或用药粉15-20g加入米粥中煮食亦可。功能健脾养胃,实脾止泻,适用於久病脾胃虚弱之泄泻。[黄茋茯苓粥]组成:黄茋90g茯苓60g山药60g干姜30g大米或糯米50-g制法与服法:诸药烘干为细末,装瓶备用。煮粥将成時加药末15-20g同煮,早晚作主食或为佐歺。功能益气健脾,温中止泻。适用于久病脾胃气虚,虚寒泄泻。病案举例陈x波,男,52岁,年11月12日初诊。主症:腹痛腹泻再发一周。现症:自两年前胆囊摘除后即反复发生腹痛腹泻,常因恼怒或情绪紧张、或多食油腻饮食而发。本次发作已逾一周,大便粘滞稀溏,或有粘液,每日3-4次,伴腹胀腹痛,痛则欲便,池后方舒。同时伴纳差脘痞、打呃、口苦、口干不饮、性情急燥等症。查体:舌尖边红,苔微黄稍厚腻,脉弦滑。中医诊断:肝气乘脾,脾虚湿滞之泄泻。西医诊断:慢性肠炎。治则:抑肝扶脾,清热化湿。方药:痛泻要方、柴芍六君汤合平胃散加减化裁。柴胡15g白芍15g陈皮15防风15g党参30g白朮15g法半夏15g茯苓15g黄连10g木香15g砂仁12g苍术15g厚朴15g藿香15枳壳15g茵陈15g炒麦芽30g甘草6g6剂,每日一剂,水煎服。忌食油腻辛辣刺激食物。11月19日二诊:腹痛腹胀减轻,大便次数减少,粪便较前变干,原方减防风、陈皮加葛根6剂。12月3日三诊,泄泻己止,大便基本成型,腹痛脘痞消失,纳食增加,19日处方加山楂、神曲6剂调养。后隨访,一切恢复正常,至今未见复发。[按]本例为复合型泄泻,因既有肝逆犯脾的见证,又有脾虚湿滞化热之舌脉。故选用痛泻要方以抑肝扶脾,柴芍六君子汤舒肝和胃健脾,平胃散加藿香等芳香化湿,黄连清热、茵陈蒿清热利胆,增加胆汁分泌有助消化。全案方药对症,能使肝气条达,脾气得健,邪有去路,气机调畅,故收效甚佳。征稿启事 拟由马有度教授牵头编辑出版《中医百病防治养》医著,在全国范围向中医同仁征稿。今年10月在重庆召开中医百病防治养学术研讨与经验交流会。并从征文中择取优秀稿件,明年集结出版《中医百病防治养》专著。 一、征文格式:1、病名,2、概述,3、防、4、治,5、养,6、医案。 二、编写体例要求:突出中医特色,适当衷中参西。治的部分,切勿教材式的过多分型,突出重点证型,理法方药一线贯穿,渗入名家和个人独特经验,如经验方剂及特色用药。 三、文章先后次序说明:1.病名,以中医病名为主,也可以是西医病名。2.概述,该病定义及中医的认识(含著名家的精辟论述)。3.防是该病的预防措施。4.治是治疗方法。5.养即保养,病后养护,减少和防止复发。6.医案,作者亲自治疗或老师的医案,要求真实可信。另外,请作者在文稿下书写:姓名,性别,年龄,临床年数。职务,职称,毕业院校,师承老师,工作单位或诊所地址,联系方式(手机号) 四、中医百病防治养学术研讨与经验交流会主办单位:世界中医学会联合会养生专委会、马派中医防治养研究中心、重庆医院、太极集团联合主办。 五、征文时间:即日起到9月30号结束。 文稿要求三千字左右、深入浅出、有干货、重实用。顺告:中医防治养学术研讨与经验交流会定于今年10月16日(周六)在重庆召开。 联系人:刘世峰,,邮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