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畜的生命活动是通过五脏六腑等器官的功能共同实现的,而经络联结脏腑,通达内外,成为全身气血的通路,因此气血通畅、营卫协调、津液充足,各个脏腑互相联系,互相影响,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当机体正气不足(抵抗力降低),又遭受病邪(外界致病因素)侵袭时,引起家畜体内营卫不和,气血失調,脏腑的阴阳发生偏盛或偏衰,而呈现种种病症。在治疗上,就是要扶正祛邪,疏通气血,調和营卫,使脏腑的阴阳重新恢复相对的平衡,而治愈疾病。所以,在学习脏腑的功能以前,应先明确阴阳、气血、津液和经络的概念。 (一)阴和阳 中医把阴阳当作事物对立统一两方面的综合代名词。凡具有活动、明亮、温热、上升、亢进等性质的都属阳;凡具有沉静、昏踏、寒冷、下降、衰退等性质的都属阴。例如:气体属阳,液体属阴;功能属阳,形体属阴;六腑属阳,五脏属阴;热証、实証属阳,寒証、虚証属阴等等。 由于客观事物的复杂多样性,决定了它们的阴阳属性不能是固定不变的。因此,就有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之中再分阴阳的现象。同时事物的阴阳还具有相互促进、相互抑制和相互转化的规律。例如功能属阳,而功能衰退属阴证,功能亢进属阳証。形体属阴,而体躯前部、背部、外部为阳位,后部、腹部、内部为阴位。水草谷料及其营养物质属阴,脏腑的功能属阳;但家畜必须采食水草谷料,消化吸收其营养以后才能保持脏腑功能的正常,有了脏腑的功能才能将水草谷料转化成营养物質:所以二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互相转化。又如寒属阴,热属阳,体内寒多则热被抑制,形成阴盛阳衰;反之,体内过热,耗损津液,也可形成阳盛阴衰;在临床上,还有体内阴虚阳亢而生内热,或阳虚阴盛而生外寒,以及寒极化热,热极转寒等等复杂的现象。 (二)气和血 1.气:气的含义非常广泛,可归纳如下两方面。 (1)气指一定的物质:气是最微小的物质颗粒,眼睛虽看不到,但它是客观存在的。如大气(空气);邪气(外界致病因素);营气(体内的营养物质,简称营)等。 (2)气指机体的功能活动:古人认为事物是由气组成的,事物无时无刻不在发展变化,这种发展变化是由气推动的。气推动事物发生发展的作用,叫做气化作用。五脏六腑的功能,也是通过气化作用呈现的,因此,气也泛指机体的功能活动。如全身总的功能活动力叫做正气(真气)由于正气的存在,而保持畜体的生命活动和抵抗外在的病邪。正气循行于全身各部,而有不同的名称。行于体表,有保持体温,开闭毛孔,抵抗病邪作用的叫做卫气(简称卫)。行于前焦叫宗气,行于中焦叫中气:行于后焦叫元气。而五脏六腑的功能又分别叫做:心气、肝气、脾气、肺气、肾气、胃气等。 2.血:血就是血液,来源于营养物质,通过心的功能,行于血脉中,循环全身,才能发挥各部器官的作用。中医認为气和血互相联系又互相影响着,所以有“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血为气母,血至气也至”的说法。体内气血通畅,则营卫调和,脏腑功能正常,家畜保持健康。若气血不和,发生偏盛或偏衰,都能引起发病。如气血过盛可发热证或黄肿等,气血衰弱可发寒证、虚证或疮疡等,气血凝滞可发生於血、肿胀或疼痛等,所以中医有“不通则痛”,“通则不痛”的说法。 (三)津液 津液是体内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也就是现代医学所说的体液,津液是由水分和营养物质转化而来的,有润泽皮毛,营养肌肉,滑利关节,滋养脏腑、经络的作用,因此能维持家畜的正常功能活动。津液进入血管可转化成血液的成分,此外,还可转化成汗、泪、涕、涎、唾、尿等排出体外。 在病理情况下,津液的损耗可引起气血虚弱,气血虚弱也能形成津液的缺乏。如家畜大汗、大泻、大失血以后,都可引起津液亏损,呈现心跳快、气短、耳鼻四肢发冷、口干、尿少、脉細等气血虚弱的症状。高热的病畜可呈现皮毛焦枯、口干舌燥、尿少、粪干硬等津液干枯的症状。在治疗上多饮水并给以生津、止渴、滋润的药物。 (四)经络 中医认为家畜体内有一个经络系統,它是内联脏腑,外联四肢关节,沟通表里内外,运行全身气血的通路。经是主干(又叫经脉),络是分支(又叫络脉),象网罗一样错综连接,遍布全身,把畜体内外、上下、前后连接起来,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因此,经经具有运输气血,营养全身,调节机体各种功能的作用,使五脏六腑,四肢关节等各部分的功能活动,保持着相对的平衡和协调。 病邪侵入畜体时,家畜通过经络调整体内营卫气血等防御力量,来抵抗病邪。当畜体正气虚弱,气血失调,病邪可以通过经络,由表及里,传入脏腑,呈现种种病症。例如,风寒侵入体表可现感冒咳嗽等症;寒邪传入脾胃,可见腹痛泄泻等症。另一方面,脏腑有病时,也可以通过经络反映到体表。例如,馬患心经热,可现唇舌紅肿溃烂:馬患肝经风热,可现眼胞红肿,睛生翳膜等。因此,我们可以根据外部的病变,来诊断脏腑内部的疾病:这就是中医说的:“见其外面知其内。“中医不论用药物或用针灸等疗法治疗疾病,也都依靠经络的功能而起作用。经络可以使药物或针刺的作用达到疾病所在的部位。如黄连泻心火,龙胆泻肝火,黄芩泻肺火,針刺三江、姜芽等穴能治腹痛等。 经脉以脏腑为主体,六脏六腑各联属一条经脉,并有一定的循行部位。按脏属阴,腑属阳,阴经循行于四肢内侧,阳经循行于四肢外侧,而有前肢三阴、三阳经,后肢三阴、三阳经。它们是:前肢肺经,前肢心包经,前肢心经,前肢大肠经,前肢三焦经,前肢小肠经,后肢脾经,后肢肝经,后肢肾经,后肢胃经,后肢胆经,后肢膀胱经。这十二条经脉,在体躯上是对称存在的:此外,还有循行于背中线的督脉和循行于腹中线的任脉,共計十四条主干,总称十四经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