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推拿是建立在传统中医学整体观念的基础上,以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等学说为理论指导,运用各种手法刺激穴位,使经络通畅、气血流通,以达到调整脏腑功能、治病保健目的的一种方法。 小儿推拿以“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为基础,小儿推拿的治疗法则与内治法基本一样,谨守病机,以期治病求本,调整阴阳,扶正祛邪。在中医基础理论的指导下,广泛应用于小儿泄泻、呕吐、食积、厌食、便秘、腹痛、脱肛、感冒、咳嗽、哮喘、发热、遗尿、夜啼、肌性斜颈、落枕、惊风等疾病,有较好的效果。 1、龟尾 位置:在尾骨端。 操作:用拇指端或中指端揉,称揉龟尾。 功用:调理大肠,消炎,止泻通便。 主治:泄泻,便秘,脱肛,遗尿。 2、肺俞 位置:在第3胸椎棘突下缘(第3胸椎与第4胸椎间)旁开1.5寸,属足太阳膀胱经。 操作:用两拇指或用示、中二指揉两侧肺俞,称揉肺俞;用两拇指分别自肩胛骨内缘从上向下推动次,称分推肺俞,或称分推肩胛骨。 功用:益肺理气,止咳化痰。 主治:发热,咳喘以及一切呼吸道疾患 3、脊柱(捏脊) 位置:自大椎至长强呈一直线。 操作:自上而下作直推,称推脊;用捏法自下而上称为捏脊。捏3~5遍,每捏3下再将背脊皮提1下,称为捏三提一法。 功用:调阴阳、理气血、和脏腑、通经络、培元气,具有强健身体的功能。 主治:发热、惊风、夜啼、疳积、腹泻、呕吐、腹痛、便秘等 小儿推拿的功效与特点: 1、简单易学,方便易行 2、见效快、疗效高 3、安全稳当、不易反弹 4、没有毒副作用,利于疾病康复 5、治病去根,不易复发 6、小儿不受痛苦,易于接受 7、预防保健,适于家庭 操作顺序及补泻原则 推拿时,应按顺序依次操作,以免遗漏。应先轻手法,如推、揉、运等,后重手法,如掐、捏、拿等;先头面,次上肢,再下肢,最后是胸腹腰背。 小儿推拿所使用的穴位,根据其手法操作可分为直线、旋转及垂直方向,可根据操作方向来决定补泻原则。 禁忌证 小儿推拿疗法治疗范围广泛,效果良好,但也有一些情况不适合使用,如下: 1、皮肤发生烧伤、烫伤、擦伤、裂伤及生有疥疮者,局部不宜推拿。 2、某些急性感染性疾病,如蜂窝织炎、骨结核、骨髓炎、丹毒等患者不宜推拿。 3、各种恶性肿瘤、外伤、骨折、骨头脱位等患者不宜推拿。 4、某种急性传染病,如急性肝炎、肺结核病等患者不宜推拿。 5、严重心脏病、肝病患者及精神病患者,慎推拿。 小儿疾病的病理特点决定了小儿发病容易、传变迅速,治疗不当或不及时会影响疾病的愈后转归,故推拿疗法应由专业医师执行,且必要时需配合内治法协同治疗。 三分治,七分养;更多中医理疗就在益家俱乐部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