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春季节,当心宝宝着凉拉肚子

时间:2021-9-26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小儿泄泻是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如水样为特征的一种小儿常见病。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以夏秋季节发病率为高,冬春两季多因受寒着凉所致;夏秋两季多因饮食不洁或贪食过凉相关;哺乳期妇女若饮食结构不合理,也可影响到孩童;饮食不当,感染病毒或者细菌都可能导致腹泻。

从中医学的角度,因婴幼儿脾常不足,易于感受外邪、伤于乳食或脾肾气阳亏虚,均可导致脾病湿盛而发生泄泻。轻者治疗得当,预后良好;重者泄泻过度,易见气阴两伤,甚至阴竭阳脱;久泻迁延不愈者,则易转为疳证。

俗话说“小儿三分治,七分养”,小儿的养护及家长的教育问题也不容忽视。

小儿泄泻四季均可见,但以夏秋为多。中医学认为,“春伤于风,夏生飧泄”。明确指出了感受外邪以及温度、湿度变化与疾病的关系。小儿脏腑娇嫩,藩篱不密,易为外邪所侵,且因脾胃薄弱,不耐受邪,若脾受邪困,运化失职,升降失调,水谷不分,合污而下,则为泄泻。所以春季当注意适当增减衣物,防止过冷过热。

夏秋季节,暑气当令,气候炎热,雨水较多,湿热交蒸,小儿更易感触而发病。暑热之邪,伤人最速,易耗津气,故每致热迫大肠,骤成暴泻。夏秋多湿,故小儿宜进食清淡且利水渗湿之品,可服用薏米莲子粥,健脾利湿,养心安神。

所谓“病从口入”,腹泻类肠胃疾病尤其如此,防止腹泻,先要从口而论。

1

哺乳定量

民间有“乳贵有时,时贵有节”之说,指出生后2月的婴儿应开始逐步按时间定量哺乳,不定时的哺乳会加重胃肠负担,造成腹泻。

2

断奶忌夏

宝宝断奶不宜在夏季,天气炎热会使小儿哭闹不宁,胃肠对食物的不适应会使其容易发生腹泻、呕吐等消化系疾患。

3

辅食渐增

足月添加辅食的宝宝在添加了新的辅食后出现泄泻要停止该种辅食的摄入,积极治疗,便质正常后方可从少量开始添加以使胃肠道逐步适应该种食物。

4

饮食多样

小儿食物宜多样化,而最基本的是淀粉的摄入,故谷物的摄入必须得到保证,这就要求家长限制孩子的零食,按时按顿地进食正餐,引导其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这样才能更好地保护他们娇弱的脾胃。家长要训练孩子独立进餐,不偏食,不挑食,保证充足的营养供给。

5

少食生冷甜腻

中医认为,小儿为纯阳之体。但是幼儿对自己的行为缺乏意识指导,故其饮食调养要由家长掌握。恣食甜食易致脾疾,更容易滋生细菌病毒而导致各种消化系、呼吸系疾病;贪凉饮冷易伤阳气,阳气伤则恶疾生,这就需要家长能够真正站在健康的角度,限制孩子进食甜食冷饮,让孩子的脾胃健康成长。

同时,这些小细节也要注意哦

01

饮水要卫生

一定不要让小儿喝生水,养成喝温开水的习惯。

02

饮食要卫生

做到饭前便后洗手,不吃腐烂变质的食物,熟食品要有防蝇措施。及时就医:发生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症状要及时就医。

03

接种疫苗要按时

感染性腹泻中部分疾病可以通过接种疫苗进行预防,如痢疾、伤寒、婴幼儿轮状病毒腹泻等。

04

保暖运动抵抗强

多保暖多运动以增强机体抵御外邪的能力,可以帮助儿童避免腹泻,健康快乐地成长。

下面介绍几个简便的小方法

1

捏脊法

患儿俯卧于治疗床上,家长用大拇指、食指、中指三指用力提拿腰椎部的皮肤,双手交替捻动,沿脊柱至大椎穴(颈部后侧突出骨骼)止。操作时捏起的皮肤多少及提拿用力大小要适当,而且不可拧转;捏得太紧,不容易向前捻动推进,捏少了则不易提起皮肤,捻动向前时,需作直线前进,不可歪斜。此法适用于风寒泄泻、湿热泄泻以及伤食泄泻。

图1捏脊法

图2摩腹法

2

摩腹法

嘱小儿平躺,家长双手搓热,将搓热的掌心顺时针按摩小儿腹部-次。此法适用于风寒泄泻、脾虚泄泻以及脾肾阳虚泄泻。

3

推任脉

嘱患儿平躺,家长双手拇指自上而下直推小儿任脉,自膻中穴至丹田穴,按摩8-10遍。此法适用于伤食泄泻、湿热泄泻。

为了加强按摩疗效,可以选用相关介质加以操作。例如,生姜汁治疗风寒型泄泻,黄连水治疗湿热型泄泻,滑石粉治疗伤食型泄泻以及脾虚泄泻。

也可以采用药膳调养的方法

1.葛粉粥

原料:葛粉一袋。

制法:将葛粉适量与开水调成糊状,令患儿代餐服用。

主治:湿热泄泻。

2.茯苓红枣淮山粥

原料:茯苓、淮山药各20克,红枣10克,瘦肉60克,粳米20克。

制法:将茯苓、淮山药煮水煎汁约40分钟,去渣取汁与粳米、瘦肉、红枣一起加水煮粥,最后加入少许盐调味,可代替主食服用。

主治:脾虚泄泻。

(桃仁百合蛤蚧)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隔线----------------------------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电话: 地址: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