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19执医笔试考试 33天 考试在逼近,还有小伙伴在迷蒙状态,小编特地找来最重要科目的重点、易错点为大家考试助力,大家加油哦~ //////中医内科学易错考点//////1.感冒的病位在——肺卫。 2.感冒病证多发季节——冬春。 3.感冒的常见病因——外感六淫、时行病毒。 4.喘证的病变部位在——肺、肾。 5.喘证实喘的主要病位在——肺。 6.呕吐的病位在——胃、肝、脾。 7.水肿发病涉及的脏腑是——肺、脾、肾。 8.消渴责于——肺、胃、肾三脏。 9.导致感冒的主因是——风邪。 10.肺痨的外在致病因素是——瘵虫。 11.肺痨的四大主症是——咳嗽、咯血、潮热、盗汗。 12.“感冒”一词——出自北宋《仁斋直指方》。 13.“咳嗽”一词——出自《内经》。 14.肺胀病名首见于——《灵枢》。 15.“肺痈”始见于——《金匮要略》。 16.眩晕始见于——《内经》,谓之“眩冒”。 17.“头痛”病名始见于——《内经》。 18.“黄疸”病名始见于——《素问·平人气象论》。 19.“疟疾”病名始见于——《素问·疟论》。 20.厥证在《内经》《伤寒论》中分为——暴厥、寒厥。 21.《金匮要略》将呃逆分为三种——实证、寒证、虚热证。 22.惊悸,临床上多见于——实证。 23.怔忡,临床上多见于——虚证。 24.悬饮是指饮邪留于——胁下。 25.不寐《内经》称为——“不得卧”、“目不瞑”。 26.属内伤咳嗽主要病理因素的是——痰、火。 27.属于胸痹主症的是——胸部闷痛甚则胸痛彻背,休息或用药后可缓解。 28.属于痫病与痉证鉴别要点的是——痫病口吐白沫,两目上视。 29.属淋证主要病理因素的是——湿热。 30.五痹之说——骨、筋、脉、肌、皮。 31.五痿学说——筋、脉、肉、皮、骨。 32.颤证的病理因素为——风、火、痰、瘀。 33.眩晕的五大病因——风、火、痰、瘀、虚。 34.中风病因——风、火、痰、虚、气逆、血瘀。 35.哮证发作期的主要病机是——痰气搏结,气道被阻。 36.呕吐的基本病机是——胃失和降,胃气上逆。 37.腹痛的基本病机是——脏腑失和,气血不畅。 38.痴呆的基本病机为——髓海不足,神机失用。 39.厥证的基本病机是——气机逆乱,升降乖戾。 40.颤证的基本病机为——肝风内动,筋脉失养。 //////中医外科常见方剂歌诀//////一、五味消毒饮 1.疖热毒蕴结证治法:清热解毒。代表方:五味消毒饮、黄连解毒汤加减。 2.痈热胜肉腐证治法:和营清热,透脓托毒。代表方:仙方活命饮合五味消毒饮加减。 3.失荣瘀毒化热证治法:清热解毒,化痰散瘀。代表方:五味消毒饮合化坚二陈丸加减。 4.虫咬皮炎热毒蕴结证治法:清热解毒,消肿止痒。代表方:五味消毒饮合黄连解毒汤加地肤子、白鲜皮、紫荆皮。 二、普济消毒饮 1.锁喉痈痰热蕴结证治法:散风清热,化痰解毒。代表方:普济消毒饮加减。 2.丹毒风热毒蕴证治法:疏风清热解毒。代表方:普济消毒饮加减。 三、黄连解毒汤 1.臀痈湿火蕴结证治法:清热解毒,和营化湿。代表方:黄连解毒汤合仙方活命饮加减。 2.有头疽火毒凝结证治法:清热泻火,和营托毒。代表方:黄连解毒汤合仙方活命饮加减。 3.流注余毒攻窜证治法:清热解毒,凉血通络。代表方:黄连解毒汤合犀角地黄汤加减。 4.丹毒胎火蕴毒证治法:凉血清热解毒。代表方:犀角地黄汤合黄连解毒汤加减。 5.虫咬皮炎热毒蕴结证治法:清热解毒,消肿止痒。代表方:五味消毒饮合黄连解毒汤加地肤子、白鲜皮、紫荆皮。 6.尖锐湿疣湿热毒蕴证治法:清热解毒,化浊利湿。代表方:黄连解毒汤加苦参、萆薢、土茯苓、大青叶、马齿苋等。 7.肛痈热毒蕴结证治法:清热解毒。代表方:仙方活命饮、黄连解毒汤加减。 四、萆薢渗湿汤 1.丹毒湿热毒蕴证治法:利湿清热解毒。代表方:五神汤合萆薢渗湿汤加减。 2.湿疮湿热蕴肤证治法:清热利湿止痒。代表方:龙胆泻肝汤合萆薢渗湿汤加减。 3.药毒湿毒蕴肤证治法:清热利湿,解毒止痒。代表方:萆薢渗湿汤加减。 4.白疕湿毒蕴阻证治法:清利湿热,解毒通络。代表方:萆薢渗湿汤加减。 5.肛痈热毒蕴结证治法:清热解毒。代表方:仙方活命饮、黄连解毒汤加减。若有湿热之象,如舌苔黄腻、脉滑数等,可合用萆薢渗湿汤。 6.脱肛湿热下注证治法:清热利湿。代表方:萆薢渗湿汤加减。 五、仙方活命饮 1.疖体虚毒恋,阴虚内热证治法:养阴清热解毒。代表方:仙方活命饮合增液汤加减。 2.痈火毒凝结证治法:清热解毒,行瘀活血。代表方:仙方活命饮加减。 3.锁喉痈热胜肉腐证治法:清热化痰,和营托毒。代表方:仙方活命饮加减。 4.臀痈湿痰凝滞证治法:和营活血,利湿化痰。代表方:桃红四物汤合仙方活命饮加减。 5.有头疽气虚毒滞证治法:扶正托毒。代表方:八珍汤合仙方活命饮加减。 脂瘤痰湿化热证治法:清热化湿,和营解毒。代表方:龙胆泻肝汤合仙方活命饮加减。 //////中医妇科学26个方剂歌诀速记//////1.归肾丸 熟地黄、山茱萸、山药、菟丝子、枸杞子、茯苓、当归、杜仲 2.清经散 丹皮、地骨皮、白芍、大熟地、青蒿、白茯苓、黄柏 3.两地汤 大生地、地骨皮、元参、白芍药、麦冬、阿胶 4.丹栀逍遥散 丹皮、山栀、柴胡、生姜、薄荷、白术、茯苓、白芍、当归、甘草 5.大补元煎 人参、山药、熟地、杜仲、当归、山茱萸、枸杞、炙甘草 6.《金匮》温经汤 当归、吴茱萸、桂枝、白芍、川芎、生姜、丹皮、法半夏、麦冬,人参、阿胶、甘草。 7.《妇人大全良方》温经汤 当归、川芎、芍药、桂心、丹皮、莪术、人参、甘草、牛膝 8.举元煎 人参、炙黄芪、炙甘草、升麻、白术 9.失笑散:蒲黄、五灵脂 10.保阴煎 生地熟地芍药、山药川续断黄芩黄柏、生甘草 11.苍附导痰丸 茯苓半夏陈皮甘草苍术、香附、胆南星、枳壳、神曲 12.固本止崩汤 大熟地,白术,黄耆,当归,黑姜,人参 13.清热固经汤 炙龟板,牡蛎粉,清阿胶,大生地,地骨皮,焦山栀,生黄芩,地榆片,陈棕炭,生藕节,生甘草 14.清热调血汤 当归、川芎、白芍药、生地黄、黄连、香附、桃仁、红花、延胡索、牡丹皮、蓬莪术 15.少腹逐瘀汤 小茴香、干姜、延胡索、没药、当归、川芎、官桂、赤芍、蒲黄、五灵脂 16.滋水清肝饮 熟地、当归身、白芍、枣仁、山萸肉、茯苓、山药、柴胡、山栀、丹皮、泽泻 17.二仙汤 仙茅、仙灵脾、巴戟天、当归、黄柏、知母 18.完带汤 人参、白术、白芍、山药、苍术、陈皮、柴胡、黑荆芥、车前子、甘草。 19.止带方 猪苓、茯苓、车前子、泽泻、茵陈、赤芍、丹皮、黄柏、栀子、牛膝。 20.寿胎丸 菟丝子、桑寄生、续断、阿胶。 21.胎元饮 人参、白术、炙甘草、当归、白芍、熟地、杜仲、陈皮。 22.鲤鱼汤 鲤鱼、白术、白芍、当归、茯苓、生姜、橘红、黄芪、桑白皮 23.天仙藤散 天仙藤、香附、陈皮、甘草、乌药、生姜、紫苏叶、木瓜。 24.大黄牡丹汤 大黄、牡丹皮、桃仁、冬瓜仁、芒硝。 25.生化汤 当归、川芎、桃仁、炮姜、炙甘草 26.毓麟珠 人参、白术、茯苓、白芍、当归、川芎、熟地、炙甘草、菟丝子、杜仲、鹿角霜、川椒。 //////中医儿科学高频考点串讲//////1.小儿生长发育:婴儿期小儿生长发育迅速。青春期体格发育出现第二次高峰。 2.小儿体重推算公式: 小儿体重出生时约为3kg,体重低于正常均值的85%者为营养不良。 <6个月:体重(kg)=3+0.7×月龄 7~12个月:体重(kg)=7+0.5×(月龄-6) 1岁以上:体重(kg)=8+2×年龄 3.小儿身高的估算公式: 出生时身长约为50cm.生后第一年身长增长最快,约25cm,其中前3个月约增长12cm.第二年身长增长速度减慢,约10cm.2周岁后至青春期身高(长)增长平稳,每年约7cm.2岁后至12岁儿童身高的估算公式为:身高(cm)=70+7×年龄。 4.小儿血压正常值推算公式(注:1kPa=7.5mmHg): 收缩压(mmHg)=80+2×年龄 舒张压(mmHg)=收缩压×2/3 5.囟门:前囟12~18个月闭合。后囟部分小儿出生时就已闭合,未闭合者正常情况应在生后2~4个月内闭合。 囟门迟闭及头围大于正常者,常见于解颅(脑积水)、佝偻病、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等。 囟门凹陷多见于阴伤液竭之失水或极度消瘦者,称囟陷; 囟门凸出反映颅内压增高,多见于热炽气营之脑炎、脑膜炎等,称囟填。 6.头围:足月儿出生时头围约为33~34cm,出生后前3个月和后9个月各增长6cm,1周岁时约为46cm,2周岁时约为48cm,5周岁时约增长至50cm,15岁时接近成人,为54~58cm. 7.2岁以内乳牙颗数可用以下公式推算:乳牙数=月龄-4(或6)。 8.小儿生理特点: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生机蓬勃,发育迅速。 小儿病理特点:发病容易,传变迅速;脏气清灵,易趋康复。 9.肺系疾病成为儿科发病率最高的一类疾病。脾系疾病发病率在儿科仅次于肺系疾病而居第二位。 10.辨斑疹:发热3~4天出疹,疹形细小,状如麻粒,口腔黏膜出现“麻疹黏膜斑”者,为麻疹;若低热出疹,分布稀疏,色泽淡红,出没较快,常为风痧;若发热三四天后热退疹出,疹细稠密,如玫瑰红色,常为奶麻;若壮热,肤布疹点,舌绛如草莓,常为丹痧或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若斑丘疹大小不一,如云出没,瘙痒难忍,常见于瘾疹;若丘疹、疱疹、结痂并见,疱疹内有水液色清,见于水痘;若疱疹相对较大,疱液混浊,疱壁薄而易破,流出脓水,常见于脓疱疮。 11.察指纹:适用于3岁以下小儿。指纹的辨证纲要归纳为“浮沉分表里,红紫辨寒热,淡滞定虚实,三关测轻重”。正常小儿的指纹大多淡紫隐隐而不显于风关以上。“红紫辨寒热”即指纹显红色,主寒证;指纹显紫色,主热证。纹色鲜红浮露,多为外感风寒;纹色紫红,多为邪热郁滞;纹色淡红,多为内有虚寒;纹色青紫,多为瘀热内结;纹色深紫,多为瘀滞络闭,病情深重。纹达指尖,称透关射甲,示病情重危。 12.小儿中药汤剂可采用下列比例用药:新生儿用成人量的1/6,乳婴儿用成人量的1/3,幼儿用成人量的1/2,学龄期儿童用成人量的2/3或接近成人量。 13.断奶时间视母婴情况而定:小儿4~6个月起应逐渐添加辅食,8~12个月时可以完全断乳。若遇婴儿患病或正值酷暑、严冬,可延至婴儿病愈、秋凉或春暖季节断奶。 14.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的鉴别: (1)生理性黄疸:生后第2~3日出现黄疸,第4~6日达高峰。足月儿在出生后2周消退,早产儿可延迟至3~4周消退。黄疸程度轻(足月儿血清总胆红素≤μmol/L,早产儿≤μmol/L)。在此期间,小儿一般情况良好,除偶有轻微食欲不振外,不伴有其他临床症状。 (2)病理性黄疸:黄疸出现早(出生后24小时以内)、发展快(血清总胆红素每日上升幅度>85.5μmol/L或每小时上升幅度>8.5μmol/L)、程度重(足月儿血清总胆红素>μmol/L,早产儿>μmol/L)、消退迟(黄疸持续时间足月儿>2周,早产儿>4周)或黄疸退而复现。伴随各种临床症状。 15.小儿感冒辨证论治: 兼证 感冒夹痰证——治法:风寒夹痰者,辛温解表,宣肺化痰;风热夹痰者,辛凉解表,清肺化痰;方药:在疏风解表基础上,风寒夹痰者加二陈汤、三拗汤;风热夹痰者加桑菊饮、黛蛤散。 感冒夹滞证——治法:解表兼以消食导滞;方药:在疏风解表基础上加用保和丸。 感冒夹惊证——治法:解表兼以清热镇惊;方药:在疏风解表基础上加用镇惊丸。 16.乳蛾以咽痛、吞咽困难为主要症状。以清热解毒、利咽消肿为基本治疗原则。 17.小儿咳嗽以宣通肺气为基本治疗原则。 18.肺炎喘嗽病因病机:病变部位主要在肺,病机关键为肺气郁闭,痰热是其病理产物。治疗原则:以开肺化痰、止咳平喘为基本原则。 19.肺炎合并心力衰竭的诊断标准: (1)心率突然加快,超过次/分。 (2)呼吸突然加快,超过60次/分。 (3)突然发生极度烦躁不安。 (4)面色明显发绀,皮肤苍白、发灰、发花、发凉,指(趾)甲微血管再充盈时间延长,尿少或无尿。 (5)心音低钝,有奔马律,颈静脉怒张,X线检查示心脏扩大。 (6)肝脏迅速增大。 (7)颜面、眼睑或下肢水肿。具有前5项者即可诊断为心力衰竭。 肺炎合并心力衰竭的治疗:一般处理:给氧、祛痰、止咳、镇静及病因治疗;洋地黄类药物的使用:首选西地兰或毒毛旋花子苷K或地高辛;必要时可使用利尿剂及血管扩张剂。 20.哮喘是小儿时期常见的肺系疾病。哮指声响言,喘指气息言,哮必兼喘,故通称哮喘。临床以反复发作,发作时喘促气急、喉间哮鸣、呼吸困难、张口抬肩、摇身撷肚为主要特征。哮喘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发病年龄以1~6岁为多见,大多在3岁以内初次发作。 21.反复呼吸道感染辨证论治: 肺脾气虚证——治法:补肺固表,健脾益气;方药:玉屏风散合六君子汤。 营卫失调证——治法:调和营卫,益气固表;方药:黄芪桂枝五物汤。 脾肾两虚证——治法:温补肾阳,健脾益气;方药:金匮肾气丸合理中丸。 肺脾阴虚证——治法:养阴润肺,益气健脾;方药:生脉散合沙参麦冬汤。 22.鹅口疮:病原菌为白色念珠菌。主要病变在心脾。 鹅口疮辨证论治:实火证应治以清泄心脾积热;虚火证应治以滋肾养阴降火。 23.小儿口疮:病变部位在心脾胃肾。 24.小儿泄泻的病因:感受外邪、伤于饮食、脾胃虚弱、脾肾阳虚。 25.厌食的病位在脾胃,治疗以运脾开胃为基本原则。 26.积滞的病位在脾胃,治疗以消食化积、理气行滞为基本原则。 27.疳证的病位在脾胃,治疗原则以健运脾胃为主。 28.贫血病情分度: 轻度:血红蛋白,6个月~6岁90~g/L,6岁以上90~g/L;红细胞,(3~4)×/L. 中度:血红蛋白,60~90g/L;红细胞,(2~3)×/L. 重度:血红蛋白,30~60g/L;红细胞,(1~2)×/L. 极重度:血红蛋白,<30g/L;红细胞,<1×/L. 29.汗证辨证要点:汗证多属虚证。自汗以气虚、阳虚为主;盗汗以阴虚、血虚为主。肺卫不固证,多汗以头颈胸背为主;营卫失调证,多汗而抚之不温;气阴亏虚证,汗出遍身而伴虚热征象;湿热迫蒸证,则汗出肤热。 汗证辨证论治:以补虚为基本治疗原则。 30.病毒性心肌炎临床诊断: (1)心功能不全、心源性休克或心脑综合征。 (2)心脏扩大(X线、超声心动图检查具有表现之一)。 (3)心电图改变:以R波为主的2个或2个以上主要导联(Ⅰ、Ⅱ、aVF、V5)的ST-T改变持续4天以上伴动态变化,窦房传导阻滞、房室传导阻滞,完全性右束支或左束支阻滞,成联律、多形、多源、成对或并行性早搏,非房室结及房室折返引起的异位性心动过速,低电压(新生儿除外)及异常Q波。 (4)CK-MB升高或心肌肌钙蛋白(cTnI或cTnT)阳性。 具备临床诊断依据2项,可临床诊断为心肌炎。 31.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辨证论治:以调和阴阳为治疗原则。 抽动障碍病位主要在肝,与心、脾、肾密切相关。肝风内动是本病的主要病理特征。 辨证论治:以平肝息风为基本原则。 32.急惊风为痰、热、惊、风四证俱备,临床以高热、抽风、神昏为主要表现,多由外感时邪、内蕴湿热和暴受惊恐而引发。 急惊风辨证论治:急惊风的主证是热、痰、惊、风,治疗应以清热、豁痰、镇惊、息风为基本原则。 33.慢惊风发病特点:来势缓慢,抽搐无力,时作时止,反复难愈,常伴昏迷、瘫痪等症。 34.急性肾小球肾炎诊断要点: (1)发病前1~4周多有呼吸道或皮肤感染、丹痧等链球菌感染或其他急性感染史。 (2)急性起病,急性期一般为2~4周。 (3)浮肿及尿量减少。浮肿为紧张性,浮肿轻重与尿量有关。 (4)起病即有血尿,呈肉眼血尿或镜下血尿。 (5)1/3~2/3患儿病初有高血压,常为~/80~mmHg(16.0~20.0/10.7~14.4kPa)。 (6)重症早期可出现多种并发症:高血压脑病;严重循环充血;急性肾功能衰竭。 (7)尿检均有红细胞增多,尿红细胞形态为肾小球性红细胞,尿蛋白增高,可伴有不同程度的血清总补体及C3的一过性明显下降,抗链球菌溶血素“O”抗体(ASO)可增高。 肾病综合征诊断要点:具备四大特征,即①全身水肿。②大量蛋白尿(尿蛋白定性常在+++以上,24小时尿蛋白定量≥50mg/kg)。③低白蛋白血症(血浆白蛋白,儿童<30g/L,婴儿<25g/L)。④高脂血症(血浆胆固醇,儿童≥5.7mmol/L,婴儿≥5.2mmol/L)。其中以大量蛋白尿和低蛋白血症为必备条件。 水肿辨证论治总的治疗原则为利水消肿。 35.尿频辨证论治: 湿热下注证——治法:清热利湿,通利膀胱;方药:八正散。 脾肾气虚证——治法:温补脾肾,升提固摄;方药:缩泉丸。 阴虚内热证——治法:滋阴补肾,清热降火;方药:知柏地黄丸。 36.遗尿是指3周岁以上的小儿睡中小便自遗,醒后方觉的一种病证。多见于10岁以下的儿童。病因以肾气不足、膀胱虚寒为多见。 遗尿辨证论治:以温补下元、固摄膀胱为主要治疗原则。 37.五迟指立迟、行迟、齿迟、发迟、语迟;五软指头项软、口软、手软、足软、肌肉软。立迟、行迟、齿迟、头项软、手软、足软,主要在肝肾脾不足;语迟、发迟、肌肉软、口软,主要在心脾不足。 38.麻疹辨证论治: (1)顺证 邪犯肺卫证(初热期)——治法:辛凉透表,清宣肺卫;方药:宣毒发表汤。 邪入肺胃证(出疹期)——治法:清凉解毒,透疹达邪;方药:清解透表汤。 阴津耗伤证(收没期)——治法:养阴益气,清解余邪;方药:沙参麦冬汤。 (2)逆证 邪毒闭肺证——治法:宣肺开闭,清热解毒;方药:麻杏石甘汤。 邪毒攻喉证——治法:清热解毒,利咽消肿;方药:清咽下痰汤。 邪陷心肝证——治法:平肝息风,清营解毒;方药:羚角钩藤汤。 39.奶麻辨证论治:以解表清热为主。 邪郁肌表证——治法:疏风清热,宣透邪毒;方药:银翘散。 毒透肌肤证——治法:清热生津,以助康复;方药:银翘散合养阴清肺汤。 40.风痧辨证论治: 邪犯肺卫证——治法:疏风清热透疹;方药:银翘散。 邪入气营证——治法:清气凉营解毒;方药:透疹凉解汤。 41.丹痧辨证论治:以清热解毒、清利咽喉为基本原则。 42.水痘辨证论治:以清热解毒利湿为基本原则。 43.手足口病临床表现:主要表现为口腔及手足部发生疱疹。在口腔疱疹出现后1~2天可见皮肤斑丘疹,呈离心性分布,以手足部多见。 手足口病辨证论治:以清热祛湿解毒为治疗原则。 44.痄腮诊断要点:发热,以耳垂为中心的腮部肿痛,边缘不清,触之有弹性感,压痛明显。常一侧先肿大,2~3天后对侧亦可肿大。腮腺管口红肿。有时颌下腺出现肿痛。 痄腮辨证论治:以清热解毒、软坚散结为基本原则。 45.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是由传单时邪(EB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临床表现多样,以发热,咽峡炎,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外周血中淋巴细胞增多并出现异型淋巴细胞增多为特征。 辨证论治:以清热解毒、化痰祛瘀为基本治疗原则。 46.顿咳以阵发性痉挛咳嗽,咳后有特殊的鸡鸣样吸气性吼声为特征。西医学称为百日咳。 顿咳辨证论治:重在涤痰清火,泻肺降逆。 47.蛔虫病辨证论治:治疗以驱蛔杀虫为主,辅以调理脾胃之法。 肠虫证——治法:驱蛔杀虫,调理脾胃;方药:使君子散。 蛔厥证——治法:安蛔定痛,继则驱虫;方药:乌梅丸。 虫瘕证——治法:行气通腑,散蛔驱虫;方药:驱蛔承气汤。保守治疗无效时及时手术治疗。 48.夏季热又称暑热症,临床以长期发热、口渴多饮、多尿、少汗或汗闭为特征。 夏季热辨证论治以清暑泄热、益气生津为基本原则。 暑伤肺胃证——治法:清暑益气,养阴生津;方药:王氏清暑益气汤。 上盛下虚证——治法:温补肾阳,清心护阴;方药:温下清上汤。 49.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又称川崎病,是一种以全身血管炎性病变为主要病理的急性发热性出疹性疾病,临床以持续发热、多形红斑、球结膜充血、草莓舌、颈淋巴结肿大、手足硬肿为特征。本病好发于婴幼儿,病程多为6~8周。死亡原因多为心肌炎、动脉瘤破裂及心肌梗死。 辨证论治:治疗原则以清热解毒、活血化瘀为主。 50.过敏性紫癜好发年龄为3~14岁,尤以学龄儿童多见,男性多于女性,春秋两季发病较多。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发病年龄多在2~5岁,男女发病比例无差异,其死亡率约1%,主要致死原因为颅内出血。 紫癜辨证论治:实证以清热凉血为主;虚证以益气摄血、滋阴降火为主。 51.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辨证论治:以调补脾肾为要。 扫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