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至8月的泄泻以细菌性消化道内感染造成的肠炎、痢疾为多,而8至12月份则是以病毒性消化道感染造成的肠炎最多见,这也是造成秋季泄泻的主要病因
孩子泄泻时,护理很重要 婴幼儿患上秋季泄泻后多导致营养不良、多种维生素缺乏和多种感染如鹅口疮、中毒性肝炎;营养不良、贫血和维生素缺乏预后的好坏决定于当时的营养状况和治疗的迟早一般来说,秋季泄泻预后良好营养不良和佝偻病患儿发生泄泻时则由于机体调节功能较差,所以预后相对也较差 王医师说,孩子发生泄泻后,首先应该在不影响孩子营养的情况下,给消化道休息的时间在医生治疗开始时适当禁食,一般 可禁食8至12小时,同时给予口服补液盐,这样可以代替静脉输液有一点要特别注意,对于新生儿泄泻家长要慎用口服补充液体疗法,如果孩子出现泄泻次数和量都有所增加,频繁呕吐、不能正常进食,发热超过38℃就应该及时看医生,医生会根据孩子的情况考虑是否需要静脉输液,防止脱水 孩子秋季泄泻的内因是因为婴幼儿胃肠道发育不够成熟,酶的活性较差,但营养需要相对较高,肠道负担重同时,婴儿时期的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循环系统以及肝、肾功能均未发育成熟,所以调节机能较差,免疫功能也相对不够成熟,所以,婴幼儿更容易患肠炎 6、患营养不良、佝偻病和肠道外感染时应及时治疗,防止泄泻发生 8、气候突然变化也会诱发孩子泄泻,所以注意孩子的保暖和衣服增减,尤其是长时间在户外活动时更要注意 预防秋季泄泻,注意饮食和保暖 秋季泄泻的外因主要是由于轮状病毒感染,也就是致病微生物可随污染的食物或水进入小儿消化道,这种情况多发生在人工喂养的孩子喂养时所用的器皿或食物如不经过消毒或消毒不佳,会有细菌感染的可能,病毒就会通过呼吸道或水源感染,这种泄泻多发生在8至12月份这4个月当中 秋季已经到来,这时也正是小儿泄泻的多发季节,北京中医医院主任医师王应麟说,泄泻是一种常见疾病,这个季节正是孩子尤其是6个月龄至2岁的婴幼儿泄泻发生率极高的时期每年8月中旬至12月是小儿秋季泄泻的多发季节,以10至11月份为高潮 在医生开始治疗后,可以逐渐恢复饮食,人乳喂养的孩子应当缩短每次喂乳的时间,可以用浓米汤加牛奶喂食,这样可以保证婴幼儿的热量和营养的补充 虽然此时正是秋季泄泻的发生期,但是,在生活方面对孩子多多关照,是预防孩子发生季节性泄泻的最好方法 秋季泄泻表现为感染病毒后,潜伏期为1至3天在消化道症状出现前,约20%至30%患儿先有上呼吸道症状起病突然,多数患儿最初是发热,体温可达38-40℃,多合并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如流鼻涕、打喷嚏、鼻塞、微咳、咽部泄泻不适等,有严重水样泄泻和呕吐几乎全部病人均有呕吐,且呕吐多出现在泄泻之前,持续2至3天泄泻持续时间最长可达28天 注意居室空气流通,患有呼吸道感染的病人不要接触病患儿,防止交叉感染恢复期要重视营养,饮食中要逐渐增加易消化的食物,以减轻胃肠的负担,同时要保持环境清洁 5、夏秋季节,避免过量食用脂肪高的食物,更应注意居室通风 3、母乳和人工喂养都应该按时添加辅食,应当几种辅食同时添加 秋季泄泻症状相对明显 据北京中医医院主任医师王应麟介绍,小儿拉肚子是一种消化道综合征,虽然一年四季都会发生,但尤以夏秋季节最为多发 泄泻初期1至2日内即排出水样便,大便稀薄、色淡,有时呈白色米汤样或清水样便,黏液少,很少腥臭味,化验检查大便脓细胞很少见,多有严重的口渴和明显的烦躁一般有轻度或中度脱水,抗生素治疗无效,多在5至7日内自然痊愈 7、感染性泄泻(细菌、病毒感染引起的泄泻)传染性很强,这时必须注意隔离 另外,要保持口腔和皮肤清洁,久泻的患儿常伴有口腔炎症出现,每次大便后用温水冲洗,防止尿布疹及继发感染 4、在孩子食欲不振或在发热初期,应减少奶量及其他食物量,可以用水代替 注意孩子的腹部保暖,如果孩子四肢发凉,可以用热水袋保暖,但要注意防止烫伤 1、鼓励母乳喂养,尤以生后数月和生后第一个夏秋季节最为重要,应避免夏秋季断奶 2、人工喂养时要注意饮食卫生,每次喂食前用开水洗烫食具,最好每日煮沸一次 在给孩子治疗时,家长还要精心地护理好孩子对于低龄幼儿在拉肚子的初期要记录好大便次数、大便量和每天喂食的量,随时向医生反映 中医治疗牛皮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