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文化五更泻

时间:2021-10-15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五更泻又称晨泻、肾泻、鸡鸣泻,最早出现于《丹溪心法》“有每日五更处洞泻……,随节饮食忌口,但得日间上半时无事,近五更其泻复作”。五更泻是一种慢性、反复发作性的黎明之时的腹泻。主要表现为每至黎明前五更时分开始出现脘腹作痛或不痛,肠鸣即泻,泻后则安,大便不成形,无黏液及脓血;主要因肾阳不足、脾失温煦,运化失常所致,又名肾泻、晨泻、鸡鸣泻。胃主受纳、脾主运化,共同完成饮食物的消化和吸收。饮食入胃后初步腐熟消化,再至小肠进一步消化。消化后的食物经小肠的泌别清浊,分为水谷精微和食物残渣两个部分。小肠吸收的精微物质,经脾气的升发推动,上输于心、肺,通过肺气宣发和心血运行,布散至全身营养身体。食物残渣中的水液被小肠和大肠吸收,剩余残渣变成粪便排至体外。肾为先天之本,脾胃的运化功能依赖命门火的温煦滋养。年老体衰或久泻伤肾,肾阳不能温煦脾胃,则脾胃运化水谷功能受损,升清降浊失常,水谷精微和糟粕混杂而下形成泄泻。黎明之际,寅卯之交,阴气盛极,阳气未振,肠中腐秽欲去,故脐腹作痛,肠鸣即泻,泻后腑气得通则安。「病因病机」1.肾阳虚衰多见于中老年患者,先天禀赋不足,或者后天失养,久病伤及肾阳,抑或房事不节,最终导致肾阳虚衰,命门之火不足,不能温助脾阳以更好的腐熟运化水谷,黎明之时正至阳气始发,阴气始退之时,如若肾阳虚衰,则阳气难以制阴,阴气将衰未衰,从而阴寒内动,泛与肠间,腹痛即作,夹于肠间的寒水随水谷而下即为泄泻。2.脾虚湿盛《黄帝内经》有言:“脾者,喜燥而恶湿也”,如若脾虚湿盛,则清阳受困遏,致使脾运化无权,导致水谷湿滞交阻,从而脾阳下陷,中焦为湿所困,黎明之时为阴随阳升之时,而脾阳下陷,阴湿阻滞故而为泻。3.肝气乘脾黎明之时为少阳木旺之时,如若素体脾虚,或忧思伤脾,饮食伤脾导致脾虚肝旺,则容易在黎明之时木乘土位,导致脾失健运而水谷不化形成泄泻。「合理膳食」五更泻病机属脾肾阳虚、湿邪内盛,与脾、胃、大肠、小肠、肾关系密切。泄利日久则气血匮乏,因此兼顾饮食疗法,采用药食同源之品以扶正祛邪、温补脾肾、固涩止泻。温补脾肾之食物脾肾阳虚、湿邪内盛是贯穿本病的基本病机,宜选择味甘、性温或性平,归脾、胃、大肠、小肠、肾经,具有温补脾肾、固涩止泻作用的食物。肉类宜选择少量鸡肉、瘦牛肉、鲈鱼、羊肉等动物来源蛋白,炖煮撇去浮油后食用。主食宜选择大米等粮谷类食物当主食,煮粥食用。蔬菜宜选择南瓜、山药、胡萝卜等根茎类蔬菜。淡渗利湿之食物脾虚湿盛而便溏者,应选择味甘淡、性温或性平,归脾、胃经的健脾利湿食物如赤小豆、炒薏米,煮粥食用。固涩止泻之食物泻利日久而肠虚滑泻者,选择味涩、性温的山药、芡实、莲子,煮粥食用,补脾肾固涩止泻。泻利伤阴而口舌干燥者,选荔枝、石榴等酸涩、性温的水果,生用榨汁饮,生津固涩止泻。

?广州蘇匠日和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蘇匠日和健康研究所



------分隔线----------------------------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电话: 地址: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