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氏志虑忠纯,谦虚诚挚,师承李杲,受业十余年,苦学不辍,尽得其传,治学一本《内经》之旨,突出脏腑辨证、脾胃理论、药性药理的运用,具有明显的“易水学派”特色。据元人刘因《静修集》记载,罗天益一生著作丰富,除《卫生宝鉴》之外,曾协助李东垣编纂《内经类编》,并整理《兰室秘藏》《洁古注难经》,还著有《药象图》《经验方》《医经辨惑》等,可惜仅有《兰室秘藏》《卫生宝鉴》传世。学术思想1.发扬脾胃学说罗天益深入探讨脾胃的生理功能,强调脾胃的重要地位,重视脾胃与其他四脏及营卫津液的关系,阐发了李杲的脾胃内伤学说。 脾胃内伤的病机,东垣认为多由饮食劳倦导致,并在《脾胃论》论述了伤饮、伤酒、伤食等证的不同治法。罗氏秉承此说,补充了分论饮食所伤的方剂。饮伤者宜发汗、利小便,上下分消水湿,如枳朮汤、葛花解酲汤;食伤者宜消导,伤重者兼用攻下,如枳朮丸、木香槟榔丸等。对于食伤导致的脾胃实证,罗氏主张健脾为主,佐以消导、理气,慎用苦寒攻下。 《脾胃论》言:“饮食不节则胃病,胃病则气短精神少而生大热。”强调了脾胃虚损,阴火内盛的病机。罗氏则将劳倦所伤分为虚中有热和虚中有寒。劳倦内伤,虚中有寒者,多为脾胃升降失序,复感寒邪,宜温中散寒,通行津液,如理中丸、小建中汤;虚中有热者,多为脾胃元气不足,气衰火盛,治宜甘温除热,补气升阳,如调中益气汤、人参黄芪散。 病机分析上,传承《内经》《脾胃论》之要旨,重视五行生克制化,审其脏腑盛衰,太过不及,整体分析,既承认“时不可违”的正确性,又能灵活辨证,舍时从证。(下图为罗天益对某例小儿黄疸的病机分析,罗氏的整体观念可见一斑)用药上,继承东垣甘辛温补、升阳益气的思想,重视固护胃气,协调五脏气机升降,药理遵循《素问》五脏苦欲补泻之旨及六气治法,又传承张元素、李东垣升降浮沉之学。2.创三焦寒热辨证体系,注重气分、血分之别《伤寒杂病论》《难经》已有关于三焦辨证的内容。《中藏经》谓三焦总领五脏六腑,荣卫经络内外左右上下之气,首次归纳分析了三焦寒热虚实之病证。易水张元素《脏腑标本寒热虚实用药式》对此做了补充发挥,但未提及三焦寒热证的治疗。罗天益首次阐发了三焦寒热辨治的理论,并分列气病、血病之方药,对后世研究三焦病机有重要的启发意义。3.针灸学成就罗天益曾被征召为军医,随军往来于中原、燕赵之地,其间四处访求师友,学习医道。尤其是跟随当时的针灸名家窦汉卿、忽太必烈的学习对其影响深远。罗氏遵循东垣之旨,注重温阳,灸药并用,综合调治,这是他诊疗的一大特色。中脘、气海、足三里,为罗天益补益脾胃的核心配穴,脾胃虚损之证,往往用之。此外,罗氏对中风病的诊治亦有所成就。其人临证亦善用经方,对四逆散、小柴胡汤、调胃承气汤等方剂的认识有独到之处。4.革除流弊,端正医道《卫生宝鉴》卷一至卷三为《药误永鉴》,秉承《内经》《伤寒杂病论》之旨,批判了春服宣药(春季妄服大黄、牵牛等苦寒攻下药以图去除五脏积热)、无病服药、妄用汗下、迷信“福医”(不讲辨证,单凭祖传秘方的医生)等流行的错误思想,主张脏气法时,时时固护正气。本案病人年高气弱,加之劳役过度,饮食失节,导致脾胃内伤,阳气虚损。时年己巳,土运不及,厥阴司天,湿气流行,内外合邪,即罗氏所谓“虚中有寒”之虚损证候。其治宜宗东垣甘辛温补中焦,健运中气之法。“饮食劳倦则伤脾”,《难经》言此为正经之自病。罗氏引用此言,强调此病以脾胃为主要病位。“不足而往,有余随之”,出《素问·天元纪大论》,本义为六十甲子年中,太过之运与不及之运交替主时,以保持自然界气候、物候的相对稳定。延伸到人体,则表现为五脏的生克制化,以求纠正人体某脏功能之偏。此处即是言“岁土不及,风乃大行”,脾虚肝旺的病机。《素问·五常政大论》详论五运太过不及之病机演变。“岁土不及,风乃大行,化气不令”,“化气”,即土气化生、运化之用,土运不及之年(六己年),虽有风木之温煦,草木繁荣,但自然界湿气、精微不得输布(不能较均匀地输布,如时旱时雨等相对不正常的气候变化,及南涝北旱等极端天气),万物不得滋养,故而果实不甚丰硕。应于人体,以五行理论分析,土不及,土之所不胜乘之,土之所胜侮之,呈脾湿、肝风、肾寒的病变趋势,而以脾气不足,水湿壅盛为核心病机。从生理学分析,脾胃运化不及,水湿壅滞,泛溢内外,出现飧泄、霍乱、腹痛、肢体沉重疼痛等症状;湿盛则伤阳,日久则易损肾阳,而呈中下虚寒之证;精微化生不足,肝血不充,而肝气亢盛,产生内风。至于“金气来复”,属于或然证,并不一定发生,其机制亦当从自然变化之理,及人体气机升降来阐释。罗氏此处言“岁火不及,寒乃大行”,是强调此处肾寒合并脾湿的病机。而“肾水必挟木势,反来侮土,乃薄所不胜乘所胜”,即是上述“岁土不及,风乃大行”之病理变化。(严格来说,可以批评罗氏此处引用《内经》有不严谨的地方,但五运六气不仅是六十甲子年、一年的规律,也可以描述一个季节、一个月,甚至是一天、一小时等的气候变化,因为在一个时间段内,都存在物质、能量的相对盛衰。从这个角度看,罗氏言“岁火不及”,也就有其合理性了。)所谓“有假者反之”,即是“舍时从证”的一种思想。时虽值长夏,然雨湿流行,人体亦呈现寒湿,内外俱值阴气当令,故不避“用热远热”之戒,而投以热剂。然只可暂投以治其急,并根据实际需要而权衡其轻重,不可将其作为定理来使用。根据上述病例资料,我们可以尝试用常规的思维来分析。肝气乘脾,腹痛泄泻,可以选择《丹溪心法》痛泻要方(白术、芍药、陈皮、防风);脾肾阳虚,可以选择附子理中汤(甘草、人参、白术、干姜、附子)。二方相合,其实与罗氏的处方大同小异。 晨起腹痛泄泻,类似五更泄泻,或许有人会选择四神丸加减。但四神丸重在收涩,兼以散寒温阳,其治在下焦,而此证以中焦为核心病位,四神丸虽有“补火生土”之妙,于此并不完全对证,临床或能暂缓病势,但难以根治。(若以四神丸为底方,当更加甘温益气及利水渗湿之药;另,以柯韵伯为代表的一部分医家认为四神丸是调治肝脾肾三脏俱病,脾肾阳虚,肝木侮土之方,而以吴茱萸调和肝胃,升发肝气,笔者对此存疑,尚不敢下定论。) 《脾胃论·脾胃盛衰论》曰:“如脉缓,病倦怠嗜卧,四肢不收,或大便泄泻,此湿盛,从平胃散。”此处罗氏即秉承东垣之意治之。须注意此处运用白芍“佐金泻木”,是以前文的“岁土不及,风乃大行”为依据的。否则,单纯根据药理,以佐制辛热等言论来解释,终不能尽诠。综上所述,罗天益传承张元素、李东垣之学,本于《内经》整体观念、四气五味、升降浮沉之旨,临证重视脾胃的枢纽作用,重视五脏间的生克制化,制方严谨,而又善化裁经方,对中医临床医学有重要的启发意义。陈无择《三因司天方》所载土运不及方——白朮厚朴汤,与附子温中汤在方义上高度契合。两方均着眼于脾虚湿阻,以平胃散为基础,温中行气,不同点在于,白朮厚朴汤用青皮疏泄肝气,用肉桂温阳散寒,治土湿而兼肝气亢盛者;附子温中汤以附子温阳补火,佐白芍以平肝泄热,治土湿盛而兼寒水泛溢者。此外,上述二方在治疗中焦湿证时,以平胃散为基础方,酌加藿香、草蔻等升清之药,对临证亦有启发意义。平胃散用苍朮、甘草,苦甘燥湿运脾,厚朴、陈皮苦温下气,又佐以辛升之品疏肝宣肺,运转周身之气,气机流行,则湿邪易去。其他方剂,如实脾饮、达原饮、厚朴草果汤、连朴饮等,与此相通。本文名为《读罗天益医案一得》,而非《解读罗天益医案》,因着眼视角不同,而解读成果未必符合医者原意。东坡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正如从古至今对仲景学说的解读,千人千言,而无人能保证自己的观点完全契合仲景本旨,其理论研究,总以指导临床应用为归宿。用运气学说解读附子温中汤医案,或有小题大做之嫌,但其医案确实为土运不及病机的辨治提供了绝佳的范例。只要以《内经》整体观念和中医基本原则为指导来解读前人理论,获得能够指导临床诊疗的内容,就是有价值的。或者说,是我们的研读赋予了原始文献新的价值。(-04-16)注:本文为笔者-第二学期《中医各家学说》课程的课堂汇报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