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己百胃肠病证常用对药组药举隅

时间:2021-10-20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中科白癜风 https://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明医公开课第期中医打造个人品牌的助推器

作者:张士卿等

编辑:黄榆媚

胃肠病证常用对药组药举隅

①杭芍炙甘草木香白芷

杭芍、炙甘草即《伤寒论》之“芍药甘草汤”,具和血补中、解痉止痛之功,为仲景治疗腿脚孪急的专方。

于氏用此方,不仅治疗腓肠肌痉挛小腿疼痛,不安腿综合征小腿酸、麻、胀、困、虫爬样感觉等病症;而且还广泛用于全身各部位疼痛,如急慢性胃肠炎、胃痉孪、溃疡病的脘腹疼痛,三叉神经痛,坐骨神经痛,风湿性关节炎关节疼痛,骨质增生症颈、肩、腰、膝、足疼痛,以及脉管炎、静脉曲张肢体疼痛等病症,均能取得良好的止痛效果。

木香辛行苦泄温通,长于调中去滞、行气止痛,可用于脾胃气滞脘腹胀痛,脾胃气虚,运化无力痞满之证。白芷辛散温通,行气和血止痛,又入阳明经,是于氏治疗一切脘腹疼痛的必用之品。

四味合用,共奏行气消滞、和血散瘀、解痉止痛之效,宜于各种胃肠病症引起的各类证型脘腹疼痛的治疗。

②桂枝细辛川椒白芷

桂枝辛散温通、和营通阳,宜于胃寒气滞或中焦虚寒引起的脘腹冷痛,一般消化不良、胃肠炎属寒证者皆可用之。于氏临证以桂枝为主,配伍温中散寒、行气止痛的细辛、川椒与“脘腹疼痛止痛所必需”的白芷,奏温中散寒通阳、行气和血散癖之效,从而达到止痛的目的。

四药为伍,具温中散寒止痛之效,用治中寒脘腹冷痛、呕吐清水、喜食热食、遇冷食凉疼痛发作或加重等证,凡急慢性胃肠炎、胃痉挛、溃疡病等由于中焦受寒或脾胃虚寒所致者,用之皆宜。

③元胡川楝子白芷

元胡、川楝子(一名金铃子)即《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中的“金铃子散”,功能疏肝泄热、活血止痛,适用于肝气郁滞、气郁化火所致胸腹胁肋疼痛的治疗。

于氏临床常以金铃子散合行气和血、擅治胃肠诸痛的白芷,取疏肝和胃清热、行气活血止痛之功效,用于胃脘胀痛,痛引胁肋,中脘嘈杂,嗳气频作,口苦等证,疗效可靠。慢性萎缩性胃炎、胆汁返流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病等病症属肝气犯胃所致者,用之效佳。

④代赭石莱菔子,莪术莱菔子

代赭石、莱菔子,具降气和胃、消胀除噫之功,宜于慢性胃炎之胃失和降的胃胀、嗳气、呃逆治疗。代赭石质重苦寒而沉降,功能镇逆降气,“降胃之药,实以赭石为最效”(《医学衷中参西录》);莱菔子味辛能行散,种子又可下气,具顺气开郁、降气化痰之功。

于氏将代褚石、莱菔子合用,是取“苦辛通降”之义,用以调和寒热,开通气机,消胀除噫。因此,慢性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由于胃虚气逆引起胃脘胀闷、纳呆食少、嗳气呃逆等证,用之皆有良效。

莪术、莱菔子二药合用,功能消食除积,行气止痛,适用于食积、食滞或中虚食滞不化的腹胀、腹痛治疗。莪术破血逐瘀,行气止痛,兼以消积。消积不仅能活血消癥积,同时亦可破气消食积,可用于中虚饮食不节所致食滞不化引起的腹胀、腹痛证。

于氏认为:“凡术药皆能健脾补中,但白术益气健脾,曰补脾;苍术燥湿发汗,曰行脾;莪术行气消滞,曰运脾,乃同中有异也。”

莪术配伍莱菔子,奏消食行气、除积止痛之效,用治急性胃炎、消化不良饮食停滞,或慢性胃炎中虚食滞不化所致脘腹胀满、疼痛等证,疗效确实。

⑤煅瓦楞海螵蛸

二药为伍,有良好的制酸止痛作用,可治肝胃失和、气郁化火或脾胃湿热所致之胃脘灼痛(挖心)、吞酸(吐酸)等证。凡食道炎、慢性浅表糜烂性胃炎、萎缩性胃炎、溃疡病引起的胸骨后或剑突下烧灼感或疼痛、胃脘灼痛、泛酸等证,用之皆宜。

于氏认为:“食道、胃脘灼痛,多因火热、虚火引起;泛酸、吐酸,又因寒湿之邪壅滞,或饮食不节,脾胃失和,肝郁化热,夹胃液上行而成。”

瓦楞咸平,海蛸咸涩、微温,现代研究两者均含大量的碳酸盐,能中和胃酸,故有制酸止痛的功能。因为食道、胃脘灼痛与泛酸、吐酸均属火热为病,总由肝气所致,所以于氏临床常在使用疏肝泄热作用的金铃子散的基础上加用煅瓦楞、海螵蛸。如此标本兼治,临床用之,屡试不爽。

⑥炮姜焦楂

炮姜功同干姜,但经过炮制,性味由辛热变为苦涩温,故温里作用减弱,而长于温经涩血,温中涩肠,适用于虚寒性出血与虚寒之腹痛泄泻。

于氏临证,凡宜于干姜温中散寒止利者,均易为炮姜。焦楂“醒脾气,消肉食,破瘀血,散结消胀,……止泻痢。”(《随息居饮食谱》)具健胃消食化滞、行气活血止痛之功,宜于食滞泄泻,下痢赤白、腹痛、里急后重等病证的治疗。

因此二药合用,温中散寒消食、行气和血止泻,用治消化不良、急性胃肠炎、慢性胃炎、溃疡病、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痢疾等病症所致的泄泻腹痛、下痢赤白、大便稀软,皆可奏效。

⑦乌梅椿根皮

乌梅味酸,涩肠而生津,炒炭又可止血,宜于久痢不止、阴津损伤,或便下脓血之证。椿根皮苦涩、性寒,寒可清热,苦可燥湿,性收涩而能止血,用于湿热所致之久泄久痢及血痢之证。

二药合用,清热凉血、涩肠止泻,宜于湿热下痢、痢疾赤白、小腹下坠等证的治疗。其配伍原理,正如《医说》所言:“血得酸则敛,得寒则止,得苦则涩之故。”

⑧诃子米壳

诃子性平而少寒热,味酸涩而收,能涩肠止泻,可用于久泻、久痢、脱肛等证,临证常随证型之寒热而配伍使用。米壳酸涩、性平,现代研究可使胃肠平滑肌张力及括约肌张力提高,消化液分泌减少而有非常显著的止泻作用。

二药合用,固涩止泻作用加强,可治泄泻日久,大便稀溏,或有粘液,或有脓血,腹痛,里急后重等证,类似于慢性结肠炎、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慢性痢疾等病症。

·版权声明:

本文摘自《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于己百》,作者/张士卿等(本篇),编辑/黄榆媚

·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

·投稿请添加大头18

点击下方图文或者文末“阅读原文”,即可了解哦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隔线----------------------------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电话: 地址: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