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义本源探求保和丸

时间:2021-11-10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北京哪里是治疗白癜风最好的 http://m.39.net/pf/bdfyy/bjzkbdfyy/

保和丸,大家耳熟能详,消食剂的代表,受自媒体的影响,很多小儿家长也都知道了小孩食积吃点保和丸、保和颗粒。

我们先来看下《方剂学》怎么说,概括如下:

主治:食滞胃脘证

症见:呕吐,嗳腐吞酸,不欲饮食,脘腹痞满胀痛,腹泻

舌脉:苔厚腻,脉滑

药效:

山楂

消肉积

神曲

消酒食陈腐之积

莱菔子

消面食、谷面之积

半夏

祛痰,二陈汤去掉甘草燥湿化痰,和胃降逆

陈皮

茯苓

连翘

清热散结

《方剂学》总结以“脘腹胀痛,嗳腐厌食,苔厚腻脉滑”为辨证要点。

如此似乎都讲明白了?

这些其实都是后世的说法,稍嫌不能胜任保和丸本义!

要知本义当回到出处寻觅,知其所从来,深入其理。

首先要明确的是,我们所讨论的保和丸是来自于朱丹溪的方子,不然历代有二十来个保和丸,此外古籍上还有加味保和丸、秘传保和丸、家传保和丸、家传治痢保和丸、治疳保和丸、越鞠保和丸、蛤蚧保和丸、健胃保和丸、营卫保和丸……(改日谈谈这些保和丸,梳理下历代对保和丸的发挥)

所以呢,当以丹溪所论为依据,包括其主治、其药理、其案例,才能说得上“本义”,需溯本求源。

其一,出处为《丹溪心法·卷三·积聚痞块五十四》:“保和丸。治一切食积。山楂(六两),神曲(二两),半夏、茯苓(各三两),陈皮、连翘、萝卜子(各一两),上为末,炊饼丸如梧子大。每服七八十丸,食远白汤下”。这就有意思了,现代《方剂学》归为消食剂,要说消食治食积,《丹溪心法》中自有《丹溪心法·卷三·伤食三十六》,偏偏不是出处,可见丹溪自有用意。

其二,药理当以丹溪著作所述为根据,丹溪论药著作者乃《本草衍义补遗》。

山楂:《本草衍义补遗·山楂子》:“消食行结气,健胃催疮痛。治妇人儿枕痛,浓煎此药汁,入沙糖调服,立效。”

神曲:《本草衍义补遗·神曲》:“性温,入胃;麸皮曲性凉,入大肠,俱消食积。红曲活血消食(健脾暖胃,赤白痢,下水谷,陈久者良)。”

半夏:《本草衍义补遗·半夏》:“今人惟知去痰,不言益脾,盖能分水故也。”

茯苓:《本草衍义补遗·茯苓》:“属金,仲景利小便多用之,此暴新病之要药也。”

连翘:《本草衍义补遗·连翘》:“苦,阴中微阳,升也,入手少阴经。泻心火,降脾胃湿热,及心经客热,非此不能除,疮瘘痈肿,不可缺也。”食积往往会导致“胃不和则卧不安”、亦或心经客热扰神,连翘可除之。

陈皮:虽《本草衍义补遗》未论及陈皮,但整本《丹溪心法》卷,有近80卷都用到陈皮,其用之广,足见陈皮的重要性。既然是来自二陈汤义,又曰:食积,即痰也。当是陈皮的主要功效就是健脾化痰,而理气更是重点,丹溪谓之“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气顺则一身之津液亦随气而顺也”。

萝卜子:《本草征要》说:“丹溪云,莱菔子,治痰有推墙倒壁之功。”其书为明代李中梓所著,不足为证。丹溪类似说法的是枳实而非莱菔子,《本草衍义补遗》说:“枳实泻痰,能冲墙倒壁”,此亦形容语言,不可泥,文人业医所好之法耳。

如此大致可知各药之义,消食为主导,涵盖日常饮食之积,理气化痰利水除热为用。至于方义,丹溪直曰:“治一切食积”,未再多言。

其三,医案者,唯《丹溪治法心要·卷二》有载:“一老人年七十,面白,脉弦数,独胃脉沉滑。因饮白酒作痢,下血淡水脓,腹痛,小便不利,里急后重:以人参、白术为君,甘草、滑石、槟榔、木香、苍术为佐,下保和丸二十五丸。第二日证减,独小便不利,只以益元散,服之效。”虽后世亦载丹溪医案,如《古今名医类案》,但非一时之作,不足为证,然观诸案,俱有伤食病史,是故问病史是重点,不然真如《内经》所说“卒持寸口,何病能中?”

其四,《丹溪心法》用保和丸者,尚有如下:

《丹溪心法·卷二·痢九》:“治小儿八岁,下痢纯血,作食积治。苍术白术黄芩滑石白芍茯苓甘草陈皮神曲(炒)上咀。水煎,下保和丸。”

《丹溪心法·卷二·泄泻十》:“泄泻……食积……或吞保和丸”

《丹溪心法·卷二·霍乱十二》:“治霍乱方。苍术浓朴陈皮葛根(各一钱半)滑石(三钱)白术(二钱)木重(一钱)甘草(炙)上锉。入姜煎汤,下保和丸四五十丸。”

《丹溪心法·卷三翻胃三十二》:“治反胃,用黄连三钱,生姜汁浸,炒山楂肉二钱,保和丸二钱,为末,糊丸如麻子大,胭脂为衣,人参汤入竹沥再煎一沸,下六十丸。”

《丹溪心法·卷五·小儿九十四》:“治小儿食积痢。炒神曲苍术滑石白芍黄芩白术甘草(炙)陈皮。上咀。水煎,下保和丸。

其实以上诸条均是胃肠道症状,考虑食积相关,用法皆可,并且所示者,已经当成“便药”,在治疗用汤剂的同时直接使用。可效法,凡是有各种暴饮暴食引起胃肠症状者,可考虑应用。然丹溪保和丸诸条未云舌脉,可参考《丹溪心法·卷三·伤食三十六》:“伤食之证,右手气口必紧盛,胸膈痞塞,噫气如败卵臭,亦有头痛发热,但身不痛为异耳。”“右手气口必紧盛”有别于现代《方剂学》脉滑,但是“脉滑”也是有出处的,在《伤寒论》阳明病篇中,其曰:“脉滑而数者,有宿食也”,言“右手气口必紧盛”是丹溪脉法的特色,其讲究“左血右气”,如《丹溪心法·卷三翻胃三十二》:“气虚,入四君子汤,右手脉无力;血虚,入四物汤加童便,左手脉无力”。

但要注意的是现在保和颗粒是含糖的,其效或缓,以“甘能缓”,保和以二陈义去甘草者即是,能用饱和丸者更好,至于小儿则勉强用之。目前中成药保和丸、保和颗粒、保和片等都有炒麦芽,是丹溪方没有的,也可用就是。又当注意用量,梧桐子大50丸有人实验得12—16克,所以治其急者,应当比现在中成药说明书说的6—9克,加倍应用为妥。

保和丸既然出现在《丹溪心法·卷三·积聚痞块五十四》,当注意其在积聚痞块相关功用。该篇曰:“气不能作块成聚,块有形之物也,痰与食积死血而成也”、“治块,当降火消食积,食积即痰也”、“或入保和丸治块,看在何部分”,如此可知具有降火消食积化痰祛瘀之功的保和丸可治块,或可进一步研究。

闽南苏



------分隔线----------------------------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电话: 地址: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