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埋线治疗泄泻

时间:2016-11-24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泄泻是以大便次数增多,便质稀薄,甚至泻出如水样为主要特征的病症。泄与泻在病情上有一定区别,粪出少而势缓,若漏泄之状者为泄:粪大出而势直无阻,若倾泻之状者为泻,近代多泄、泻并称,统称为泄泻。泄泻多见于西医学的急慢性肠炎、胃肠功能紊乱、过敏性肠炎、溃疡性结肠炎、肠结核等。

病因病机:泄泻病变脏腑主要在脾、胃和大小肠。其致病原因,有感受外邪、饮食不节、情志所伤及脏腑虚弱等,脾虚、湿盛是导致本病发生的重要因素,两者互相影,互为因果。

急性泄泻,因饮食不节,进食生冷不洁之物,损伤脾胃,运化失常;或暑湿热邪,客于肠胃,脾受湿困,邪滞交阻,气机不利,肠胃运化及传导功能失常,以致清浊不分,水谷夹杂而下,发生泄泻。慢性泄泻,由脾胃素虚,久病气虚或外邪迁延日久,脾胃受纳、运化失职,水湿内停,清浊不分而下;或情志不调,肝失疏泄,横逆乘脾,运化失常,而成泄泻;或肾阳亏虚,命门火衰,不能温煦脾土,腐熟水谷,而致下泄。

泄泻的诊断:

(一)急性泄泻1,寒湿泄泻:泄泻清稀,甚则如水样,腹痛肠鸣,脘闷食少,苔白腻,脉濡缓。若兼外感风寒,则恶寒发热头痛,肢体酸痛,苔薄白,脉浮。2,湿热泄泻:泄泻腹痛,泻下急迫,或泻而不爽,粪色黄褐,气味臭秽,肛门灼热,或身热口渴,小便短黄,苔黄腻,脉滑数。3,伤食泄泻:泻下稀便,臭如败卵,伴有不消化食物,腹痛肠鸣,泻后痛减,暖腐酸臭,不思饮食,苔厚腻,脉滑。(二)慢性泄泻1,脾虚泄泻:因稍进油腻食物或饮食稍多,大便次数即明显增多而发生泄泻,伴有不消化食物,迁延反复,饮食减少,食后脘闷不舒,面色萎黄,神疲倦怠,舌淡苔白,脉细弱。2,肾虚泄泻:黎明之前脐腹作痛,肠鸣即泻,泻后即安,小腹冷痛,形寒肢冷,腰膝酸软,舌淡苔白,脉细弱。3,肝郁泄泻;每逢抑郁恼怒,或情绪紧张之时,即发生腹痛泄泻,腹中雷鸣,攻窜作痛,腹痛即泻,泻后痛减,矢气频作,胸胁胀闷,嗳气食少,舌淡,脉弦

基本治疗:

⑴急性泄泻

治法除湿导滞,通调腑气。以足阳明、足太阴经穴为主。

主穴:足三里曲池天枢上巨虚阴陵泉水分

配穴寒湿者,加神阙;湿热者,加内庭;食滞者,加中脘。

方义:足三里穴是“足阳明胃经”的主要穴位之一,它具有调理脾胃、补中益气、通经活络、疏风化湿、扶正祛邪之功能。曲池穴转化脾土之热,燥化大肠经湿热,提供天部阳热之气。天枢为大肠募穴,可调理肠胃气机。上巨虚为大肠下合穴,可运化湿滞,取“合治内腑”之意。阴陵泉可健脾化湿。水分利小便而实大便。

⑵慢性泄泻

治法健脾温肾,固本止泻。以任脉及足阳明、足太阴经穴为主。

主穴:大肠俞关元天枢足三里

配穴脾虚者,加脾俞、太白;肝郁者,加太冲;肾虚者,加肾俞、命门。

秦皇岛俞医生









































白癜风预防
白殿风病


------分隔线----------------------------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电话: 地址: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