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 学名:丁香花 别名:洋丁香、公丁香、百结、丁子香、鸡舌香。 花语:青春时期的回忆、惹人怜爱、轻愁 药用:有温中、暖肾、降逆。温中降逆;温肾助阳之功能。 主治:治呃逆、呕吐、反胃、痢疾、心腹冷痛、痃癖、疝气、癣症。 本草纲目——丁香 「校正」并入《别录》鸡舌香。 「释名」丁子香(《嘉》)、鸡舌香。藏器曰∶鸡舌香与丁香同种,花实丛生,其中心最大者为鸡舌(击破有顺理而解为两向,如鸡舌,故名),乃是母丁香也。禹锡曰∶按∶《齐民要术》云∶鸡舌香,俗人以其似丁子,故呼为丁子香。 「集解」恭曰∶鸡舌香树叶及皮并似栗,花如梅花,子似枣核,此雌树也,不入香用。其雄树虽花不实,采花酿之以成香。出昆仑及交州、爱州以南。曰∶丁香生东海及昆仑国。志曰∶丁香生交、广、南番。按∶《广州图》上丁香,树高丈余,木类桂,叶似栎叶。花圆细,黄色,凌冬不凋。其子出枝蕊上如钉,长三、四分,紫色。其中有粗大如山茱萸者,俗呼为母丁香。二月、八月采子及根。一云∶盛冬生花,子,至次年春采之。颂曰∶鸡舌香,《唐本草》言其木似栗;《南越志》言是沉香花;《广志》言是草花蔓香口。其说不定。今人皆以乳香中拣出木实似枣核者为之,坚顽枯燥,绝无气味,烧亦无香,用疗气与口臭则甚乖疏,不知缘何以为鸡舌也?京下老医言∶鸡舌与丁香同种,其中最大者为鸡舌,即母丁香,疗口臭最良,治气亦效。葛稚川《百一方》∶治暴气刺心痛,用鸡舌香酒服。又《抱朴子》书∶以鸡舌、黄连,乳汁煎之,注目,治百疹之在目者皆愈,更加精明。古方治疮痈五香连翘汤用鸡舌香,而孙真人《千金方》无鸡舌,用丁香,似为一物也。其采花酿成香之说,绝无知者。慎微曰∶沈存中《笔谈》云∶予集《灵苑方》,据陈藏器《拾遗》,以鸡舌为丁香母。今考之尚不然,鸡舌即丁香也。《齐民要术》言鸡舌俗名丁子香。《日华子》言丁香治口气,与《三省故事》载汉时郎官日含鸡舌香,欲其奏事芬芳之说相合。及《千金方》五香汤用丁香无鸡舌,最为明验。《开宝本草》重出丁香,谬矣。今世以乳香中大如山茱萸者为鸡舌,略无气味,治疾殊乖。承曰∶《嘉补注》及苏颂《图经》引诸书,以鸡舌为丁香。《抱朴子》言可注眼。但丁香恐不宜入眼,含之口中热臭不可近。乳香中所拣者,虽无气味,却无臭气,有淡利九窍之理。诸方用治小儿惊痫,亦欲其达九窍也。曰∶丁香有雌、雄。雄者颗小;雌者大如山茱萸,更名母丁香,入药最胜。时珍曰∶雄为丁香,雌为鸡舌,诸说甚明,独陈承所言甚为谬妄不知乳香中所拣者,乃番枣核也,即无漏子之核,见果部。前人不知丁香即鸡舌,误以此物充之尔。干姜、焰硝尚可点眼,草果、阿魏番人以作食料,则丁香之点眼、噙口,又何害哉? 「气味」辛,微温,无毒。时珍曰∶辛,温。 「主治」风水毒肿,霍乱心痛,去恶气(《别录》)。吹鼻,杀脑疳。入诸香中,令人身香(甄权)。同姜汁,涂拔去白须 丁香 「气味」辛,温,无毒。时好古曰∶纯阳。入手太阴、足少阴、阳明经。曰∶方中多用雌者,力大。膏煎中若用雄,须去丁,盖乳子发人背痈也。不可见火。畏郁金。 「主治」温脾胃,止霍乱拥胀,风毒诸肿,齿疳。能发诸香(《开宝》)。风疳骨槽劳臭,杀虫辟恶去邪,治奶头花,止五色毒痢、疗五痔(李)。治口气、冷气、冷劳反胃、鬼疰、蛊毒,杀酒毒,消癖,疗肾气、奔豚气、阴痛、腹痛,壮阳,暖腰膝(大明)。疗呕逆,甚验(保升)。去胃寒,理元气。气血盛者勿服(元素)。治虚哕,小儿吐泻,痘疮胃虚,灰白不 「发明」好古曰∶丁香与五味子、广术同用,治奔豚之气。亦能泄肺,能补胃,大能疗肾。丁香气味尤佳。震亨曰∶口居上,地气出焉。脾有郁火,溢入肺中,失其清和之意,而浊气上行,发为口气。若以丁香治之,是扬汤止沸尔。惟香薷治之甚捷。时珍曰∶宋末太医陈文中,治小儿痘疮不光泽,不起发,或胀或泻,或渴或气促,表里俱虚之证。并用木香散、异攻散,倍加丁香、官桂。甚者丁香三、五十枚,官桂一、二钱。亦有服之而愈者。此丹溪朱氏所谓立方之时,必运气在寒水司天之际,又值严冬郁遏阳气,故用大辛热之剂发之者也。若不分气血虚实寒热经络,一概骤用,其杀人也必矣。葛洪《抱朴子》云∶凡百病在目者,以鸡舌香、黄连、乳汁煎注之,皆愈。此得辛散苦降养阴之妙。陈承言不可点眼者,盖不知此理也。 「附方」旧九,新十七。暴心气痛∶鸡舌香末,酒服一钱。(《肘后方》)干霍乱痛,不吐不下∶丁香十四枚,研末,以沸汤一升和之,顿服。不瘥更作。(思邈《千金方》)小儿吐泻∶丁香、橘红等分,炼蜜丸黄豆大。米汤化下。(刘氏《小儿方》)小儿呕吐不止∶丁香、生半夏各一钱,姜汁浸一夜,晒干为末,姜汁打面糊丸黍米大。量大小,用姜汤下。《全幼心鉴》婴儿吐乳∶小儿百日内吐乳,或粪青色。用年少妇人乳汁一盏,入丁香十枚,陈皮(去白)一钱,石器煎一、二十沸,细细与服。(陈文中《小儿方》)小儿冷疳,面黄腹大,食即吐者∶母丁香七枚,为末,乳汁和蒸三次,姜汤服之。(《卫生易胃冷呕逆,气厥不通∶母丁香三个,陈橘皮一块(去白焙),水煎,热服。(《十便良方》)。反胃吐食∶《袖珍方》∶用母丁香一两为末,以盐梅入捣和,丸芡子大。每噙一丸。《圣惠方》∶用母丁香、神曲(炒)等分,为末。米饮服一钱。朝食暮吐∶丁香十五个研末,甘蔗汁、姜汁和,丸莲子大。噙咽之。(《摘玄方》)。反胃关格,气噎不通∶丁香、木香各一两。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煎一盏。先以黄泥做成碗,滤药汁于内,食前服。此方乃掾史吴安之传于都事盖耘夫有效,试之果然。土碗取其助脾也。(《德生堂经验方》)。伤寒呃逆及哕逆不定∶丁香一两,干柿蒂(焙)一两,为末。每服一钱,煎人参汤下。(《简要济众方》)毒肿入腹∶鸡舌香、青木香、薰陆香、麝香各一两,水四升,煮二升,分二服。(《肘后方》)。食蟹致伤∶丁香末,姜汤服五分。(《证治要诀》)妇人崩中昼夜不止∶丁香二两。酒二升,煎一升,分服。(《梅师方》)。妇人难产∶母丁香三十六粒,滴乳香三钱六分,为末,同活兔胆和杵千下,丸作三十六丸。每服一丸,好酒化下,立验。名如意丹。(《颐真堂经验方》)。妇人阴冷∶母丁香末,纱囊盛如指大,纳入阴中,病即已。(《本草衍义》)。鼻中息肉∶丁香绵裹纳之。(《圣惠方》)风牙宣露,发歇口气∶鸡舌香、射干各一两,麝香一分,为末,日揩。(《圣济总录》)。龋齿黑臭∶鸡舌香煮汁,含之。(《外台秘要》)。唇舌生疮∶鸡舌香末,绵裹含之。(《外台》)。乳头裂破∶丁香末,敷之。(《梅师方》)。妒乳乳痈∶丁香末,水服方寸匕。(《梅师方》)。痈疽恶肉∶丁香末,敷之,外以膏药护桑蝎螫人∶丁香末,蜜调涂。(《圣惠方》)。香衣辟汗∶丁香一两为末,川椒六十粒和之。绢袋盛佩,绝无汗气。(《多能鄙事》)。 丁皮 「附方」时珍曰∶即树皮也。似桂皮而浓。 「气味」同香。 「主治」齿痛(李)。心腹冷气 枝 「主治」一切冷气,心腹胀满,恶心,泄泻虚滑,水谷不消(用枝杖七斤,肉豆蔻(面煨)八斤,白面(炒)六斤,甘草(炒)十一斤,炒盐中三斤),为末。日药院方》)。 根 「气味」辛,热,有毒。「主治」风热毒肿。不入心腹之用(《开宝》)。 其他价值 园林 丁香属植物主要应用于园林观赏,因其具有独特的芳香、硕大繁茂之花序、优雅而调和的花色、丰满而秀丽的姿态,在观赏花木中早已享有盛名,已成为国内外园林中不可缺少的花木。 可丛植于路边、草坪或向阳坡地,或与其它花木搭配栽植在林缘,也可在庭前、窗外孤植,或将各种丁香穿插配植,布置成丁香专类园。还宜盆栽,并是切花插瓶的良好材料。 丁香对二氧化硫及氟化氢等多种有毒气体,都有较强的抗性,故又是工矿区等绿化、美化的良好材料。 香料 18世纪後半期,法国人将桃金娘科丁香从东印度私运到印度洋岛屿及美洲,打破荷兰的垄断。丁香树高一般不到15公尺(50呎)。单叶,对生,形小,具腺点。通常以种子种植于庇荫地,5年後开花,每株丁香树可产乾花蕾34公斤(75磅)。在夏末和冬初两次开花,以手工采摘并晒乾。花蕾长13~19公釐(约0.5~0.75吋),含香精油14~20%,其主要成分为丁子香酚(C10H12O2)。从丁香茎蒸馏的丁香油用制杀菌药、香料、漱口剂、牙痛的局部麻醉药、合成香草醛,还可作增香剂和增强剂。是最早期香料贸易的重要商品。原产於印度尼西亚摩鹿加群岛。香气馥郁,味辛辣,常用于食品(特别是肉食及面包之类)调味。在欧洲和美国是圣诞食品特有的调味剂。西元前年,爪哇派赴中国汉朝的使者於觐见皇帝时口食丁香,以使口气芬芳。过去丁香几乎仅於印度尼西亚栽培,17世纪初,荷兰人拔除了安汶(Amboina)岛和特尔纳特(Ternate)岛以外岛屿的丁香树,以减产而获利。 *这里说的使用的是作为药物用的那种 1.丁香主要用于肉类、糕点、腌制食品、炒货、蜜饯、饮料的制作配制调味品。 2.胃寒呃逆,脉迟者,可与柿蒂、人参、生姜配伍。 3.久患心腹冷痛者,可与肉桂、干姜等相伍。 4.肾阳虚衰,阳痿遗精,阴冷不孕,腰膝冷痛者,可与肉桂、附子、鹿角胶等相配。 5.少腹寒疝腹痛者可与川楝子、附子、小茴香等相合。 烹调用途:作调味料,可矫味增香。常用于制作卤菜,亦用于制糕点和饮料。亦为五香粉和咖喱粉原料之一。 丁香可用于烹调、香烟添加剂、焚香的添加剂、制茶等。也可以作为药用,中药也有丁香花蕾入药,药名公丁香,性温,味辛。丁香油是一种重要的香料,也可以治疗烧伤,作为牙科的止痛剂。 据民间说法,汉代称丁香为鸡舌香,用于口含,汉朝大臣向皇帝起奏时,必须口含鸡舌香除口臭。唐代鸡舌香从印度尼西亚进口,用于烹调和入酒,也用于制造丁香油。 食用 丁香适宜寒性胃痛、反胃呃逆、呕吐者食用,适宜口臭者食用,适宜腹部冷痛、脾虚泄泻、慢性消化不良、肾虚者食用,每次5~10克;宜作为调味品食用,可以芳香开胃,增进食欲。 禁忌:胃热引起的呃逆或兼有口渴口苦口干者不宜食用;也不宜与中药郁金同食;热性病及阴虚内热者忌食。此外,女性月经期间忌食。 药材丁香 丁香出自《开宝本草》,药性论;《雷公炮炙论》:“凡使(丁香),有雌雄,雄颗小,雌颗大,似枣核。方中多使雌,力大,膏煎中用雄。”《开宝本草》:“丁香,二月、八月采。按广州送丁香图,树高丈余,叶似栎叶,花圆细,黄色,凌冬不雕。医家所用惟用根。子如钉子,长三、四分,紫色,中有粗大如山茱萸者,为母丁香,可入心腹之药尔。” 丁香阿拉伯语或波斯语gomode的汉译,主要产于大食、波斯、三佛齐和细兰,中国古代史籍《本草拾遗》、《梦溪笔谈》、《翻译名义集》、《法苑珠林》、《岭外代答》等,多有记载。《诸蕃志》卷下载:“丁香出大食、阇婆诸国,其状似丁字,因以名之。能辟口气,郎官咀以奏事。其大者谓之丁香母。丁香母即鸡舌香也。或曰鸡舌香,千年枣实也。” 性味归经 :丁香油 :DINGXIANGYOU :为双子叶植物桃金娘科植物丁香(Eugeniacaryophyllata)的干燥花蕾(丁香)经蒸馏所得的挥发油(古代则多为母丁香即丁香果实所榨出之油)。即作为药用的丁香。 :暖胃,温肾。 :治胃寒痛胀、呃逆、吐泻、痹痛、疝痛、口臭、牙痛。 :甘、辛、大热。《纲目拾遗》:“味甘辛,性大热。”入胃肾二经 :内服:以少许滴入汤剂中或和酒饮。外用:涂擦患处。 :原植物丁香Syzygiumaromaticum(L·)Merr.EtPerry :出自《药性考》。 :为淡黄或无色的澄明油状液,有丁香的特殊芳香气。露置空气中或贮存日久,则渐浓厚而色变棕黄。不溶于水,易溶于醇、醚或冰醋酸中。比重为1.~1.。 丁香精油的作用 丁香精油是特殊属性的十种精油之一。 对心情有正面的影响,舒缓因情绪郁结而产生的不快或胸闷感。 能抑制细菌及微生物滋长,稀释后对于人体黏膜组织无刺激性,故可安心用于牙科口腔治疗中,让人有「牙医」的联想,虽然这样的联想拉远了人们与丁香亲近的意愿,但这也证明丁香的杀菌消毒能力广受医学界的信赖。具健胃消胀、促进排气的功效,减轻因胃部发酵产生的恶逆、反胃与口气不佳。缓和因拉肚子所引起的腹部疼痛。减轻上呼吸道感染症状,丁香有净化空气的效果,利用扩香器及呼吸可增加身体的抗菌能力。 可稀释后用于疮、痈、疔、疖等的皮肤创伤,有消肿抗炎的伤口上,促进愈合的作用。 利用丁香所调制的按摩油抹于太阳穴,能减缓阵阵发胀型的头痛。利用3d丁香,加入CC的水中,用来漱口,可消除口腔异味,预防蛀牙及牙龈炎。 感冒的时候:使用百里香、薰衣草、丁香、茶树各一滴,用蒸的方式吸入,或是将百里香、尤加利、胡椒薄荷、丁香等滴在手帕或是面纸上然后靠近鼻子深吸气。 办公室、书房、饭厅 扩香器扩香,按摩腹部,点擦于皮肤伤口、溃疡周遭。 不可直接用于泡澡,若要使用盆浴或是足浴时,需与奶精(奶油球)混合后再滴入水中以免刺激。 采制 一般于9月至次年3月间,花蕾由青转为鲜红色时采收。采下后除去花梗,晒干即可。 药材及产销 丁香FlosCaryophylli(Caryophyllum别名:公丁香)主产于坦桑尼亚的桑哈巴尔岛以及马来亚,印尼等地。销世界各地,中国海南省及雷州半岛有少量出产。 药材鉴定 干燥的花蕾略呈短棒状,长1.5~2厘米,红棕色至暗棕色;下部为圆柱状略扁的萼管,长1~1.3厘米,宽约5毫米,厚约3毫米,基部渐狭小,表面粗糙,刻之有油渗出,萼管上端有4片三角形肥厚的萼;上部近圆球形,径约6毫米,具花瓣4片,互相抱合。将花蕾剖开,可见多数雄蕊,花丝向中心弯曲,中央有一粗壮直立的花柱,质坚实而重,入水即沉;断面有油性,用指甲划之可见油质渗出;气强烈芳香,味辛。以个大、粗壮、鲜紫棕色、香气强烈、油多者为佳。显微鉴定:花托部位横切面,表皮为1列扁平细胞,外被较厚的角质层。皮层较宽,外侧散有2~3列径向延长的油室。中柱有20~50个小型双韧维管束,断续排列成环,维管束外围有少数木化纤维;内侧为薄壁细胞组成的通气组织,有大型细胞间隙。中央为轴柱,有约17个细小维管束。该品薄壁细胞含细小草酸钙簇晶。 粉末:暗红色。 ①纤维多单个散在,梭形,边缘平整或波状弯曲,有的呈不规则连珠状突起并气扭曲,长~μm,直径12~68μm,壁厚5~23μm,微木化,孔沟较稀或不明显,胞腔宽狭不一,有的胞腔内含棕色油状物。 ②花粉粒极面观三角形,赤道轴长12~30μm,赤道表面观双凸镜形,具3副合沟。 ③草酸钙簇晶大多存在于较小的薄壁细胞中,也有数个簇晶连接成行,簇晶直径3.5~26μm。另可见少数细小方晶。 ④油室类圆形或椭圆形,直径约至μm,多破碎,分泌细胞界限不分明,有的含黄色油状物。 ⑤花托表皮细胞断面观类方形或类长方形,外被角质层;表面观类多角形或类长方形。 ⑥花粉囊内壁细胞断面观类长方形,壁具条状或网状增厚。 ⑦花丝表皮细胞表面见类长方形,垂周壁波状弯曲,外平周壁可见波状角质纹理。此外,有细小螺纹导管及类多角形的花瓣表皮细胞。该品以个大、粗壮、色红棕、油性足、能沉于水、香气浓郁、无碎末者为佳。按《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年版)规定,含挥发油不得少于16.0%(ml/g)。 花蕾含挥发油即丁香油。油中主要含有丁香油酚(Eugenol)、乙酰丁香油酚、B-石竹烯(B一Caryophyllene),以及甲基正戊基酮、水杨酸甲酯、葎草烯(Humuleno)、苯甲醛、苄醇、间甲氧基苯甲醛、乙酸苄酯、胡椒酚(Chavicol)、a一衣兰烯(a一Ylangene)等。也有野生品种中不含丁香油酚(平常丁香油中含64~85%),而含丁香酮(Eugenone)和番樱桃素(Eugenin)。花中还含三萜化合物如齐墩果酸(Oleanolicacid、黄酮和对氧萘酮类鼠李素(Rham-netin)、山奈酚(Kaempferol)、番樱桃素、番樱桃素亭(Eugenitin)、异番樱桃素亭(Isoeugenitin)及其去甲基化合物异番樱桃酚(IsoeugenitoI)。 :治疗牙痛、支气管炎,神经痛、胃酸,抗呼吸系统及泌尿系统感染,减轻痢疾所造成之不适与疼痛,改善衰弱体质与贫血,催情(性无能、冷感),驱虫。促进血液循环,治疗皮肤溃疡及伤口发炎,治疗疥癣,改善粗糙肌肤。 (1)取粉末少许,滴加氯仿搅匀,再加3%氢氧化钠的氯化钠饱和液1滴,加盖玻片,放置片刻,有针状丁香酚钠结晶析出。 (2)取切片直接滴加碱液,加盖玻片,可见油室内有针状丁香酚钠结晶形成。 (3)薄层鉴别:取该品粉末0.5g,加乙醚5ml,振摇数分钟,过滤,滤液供试品溶液。另取丁香酚对照品,加乙醚制成对照品溶液。将两种溶液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石油醚(60~90℃)-醋酸乙酯(9:1)展开,取出晾干,喷以5%香草醛硫酸溶液,于℃烘干。可见供式液色谱与对照品溶液色谱在相同位置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中医传承 文献论述 1、《雷公炮炙论》:凡使(丁香)。有雌雄,雄颗小,雌颗大,似枣核。方中多使雌,力大,膏煎中用雄。 2、《开宝本草》:丁香,二月、八月采。按广州送丁香图,树高丈余,叶似栎叶,花圆细,黄色,凌冬不雕。医家所用惟用根。子如钉子,长三、四分,紫色,中有粗大如山茱萸者,俗呼为母丁香,可入心腹之药尔。…….....温脾胃,止霍乱。(治)壅胀,风毒诸肿,齿疳NIW。3、《本草经疏》:丁香,其主温脾胃、止霍乱壅胀者,盖脾胃为仓凛之官,饮食生冷,伤于脾胃,留而不去,则为壅塞胀满,上涌下泄,则为挥霍撩乱,辛温暖脾胃而行滞气,则霍乱止而壅胀消矣。齿疳者,亦阳明湿热上攻也,散阳明之邪,则疳自除。疗风毒诸肿者,辛温散结,而香气又能走窍除秽浊也。 4、《本草通玄》:丁香,温中健胃,须于丸剂中同润药用乃佳。独用多用,易于僭上,损肺伤目。 5、《本草新编》:丁香,有雌雄之分,其实治病无分彼此。直中阴经之病,最宜用之,但不可用之于传经之伤寒也。 6、《得配本草》:丁香,得五味子治奔豚,配甘蔗、姜汁治干呕。肉桂温能发表,丁香温能和胃。 7、《药性论》:治冷气腹痛。《海药本草》:主风疳GUI,骨槽劳臭。治气,乌髭发,杀虫,疗五痔,辟恶去邪。治奶头花,止五色毒痢,正气,止心腹痛。 8、《日华子本草》:治口气,反胃,疗肾气,奔豚气,阴痛,壮阳,暖腰膝,杀酒毒,消痃癖,除冷劳。 9、《本草蒙筌》:止气忒、气逆。 10、《纲目》:治虚哕,小儿吐泻,痘疮胃虚灰白不发。 11、《本草正》:温中快气。治上焦呃逆,除胃寒泻痢,七情五郁。 12、《本草汇》:疗胸痹、阴痛,暖阴户。 13、《医林纂要》:补肝、润命门,暖胃、去中寒,泻肺、散风湿。 14、《本草再新》:开九窍,舒郁气,去风,行水。 15、《药材学》:治慢性消化不良,胃肠充气及子宫疝痛。 :为桃金娘科蒲桃属植物丁香EugeniacaryophyllataThunb.[E.aromaticaBaill.;Syzygiumaromatica(L)Merr.etPerry],以花蕾和其果实入药。花蕾称公丁香或雄丁香,果实称母丁香或雌丁香。在花蕾开始呈白色,渐次变绿色,最后呈鲜红色时可采集。将采得的花蕾除去花梗晒干即成。:温中、暖肾、降逆。 :治呃逆、呕吐、反胃、痢疾、心腹冷痛、痃癖、疝气、癣症。 :辛,温。①《开宝本草》:“味辛,温,无毒。”入胃、脾、肾经。①《汤液本草》:“入手太阴、足阳明、少阴经。”②《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肺、脾、胃、肾四经。”③《本草新编》:“丁香,有雌、雄之分,其实治病无分彼此。味辛,气温,纯阳,无毒。入肾、胃二经,又走太阴肺脏。” :内服,煎汤,1.5~5克;或入丸、散。外用:研末调敷。 :热病及阴虚内热者忌服。李杲:“气血胜者不可服,丁香益其气也。”《本草经疏》:“一切有火热证者忌之,非属虚寒,概勿施用。” :《雷公炮炙论》:“不可见火。畏郁金。” :丁子香(《齐民要术》)、支解香、雄丁香(《本草蒙筌》)、公丁香(《本草原始》)鸡舌香(《本草纲目》)。 :丁香、公丁、公丁香 :丁香、公丁香。以花蕾干燥、个大、饱满、色棕紫而新鲜、香气浓烈、油性足者为佳。 :本植物的树根(丁香根)、树皮(丁香树皮)、树枝(丁香枝)、果实(母丁香)、花蕾蒸馏所得的挥发油(丁香油)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分布马来群岛及非洲,中国广东、广西等地有栽培。药材主产于坦桑尼亚、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地。中国广东有少数出产。 :通常在9月至次年3月间,花蕾由青转为鲜红色时采收。 :采下后除去花梗,晒干。 :请参考点击词条--公丁香 观叶花序硕大、开花繁茂,花色淡雅、芳香,习性强健,栽培简易,因而在园林中广泛栽培应用。 本品含丁香酚(C10H12O2)不得少于11.0%。[3] 有增加胃液分泌、抗胃溃疡、止泻、利胆,抗炎、镇痛、抗缺氧、抗凝血、抑菌作用。 不宜与郁金香同用。 置阴凉干燥处。 药用案例 本植物的树根(丁香根)、树皮(丁香树皮)、树枝(丁香枝)、果实(母丁香) 花蕾蒸馏所得的挥发油(丁香油)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1、丁香油消毒龋洞引起过敏1例男19岁,Ⅱ度龋,探之酸痛感,用丁香油小棉球消毒龋洞,吹干,行磷酸锌粘固粉垫底,银汞合金充填时,患者牙根发痒,舌头发麻,待充填完毕后,突然头晕心慌、胸闷而晕倒,对症治疗后恢复。3周后用汞合金、丁香油分别作皮肤贴敷试验,24小时为阴性,再用丁香油棉球作口唇龈粘膜试验,约l分钟症状又出现,给予对症处理,15分钟恢复,诊断为丁香油引起全身重度过敏性反应。 女性1例,因远中颌面Ⅲ度龋窝洞内封入丁香油棉球止痛,3分钟后感头痛,出冷汗,四肢厥冷,心悸,血压下降。当即取出丁香油棉球,温水漱口,头低卧位,15分钟恢复。牙痛未止又放入丁香油棉球止痛,3分钟后同样症状又发生,立即取出,20分钟后恢复;事后将丁香油作过敏试验,均产生不同程度阳性反应。 2、丁香酚引起过敏反应4例2例因龋齿制洞后用氧化锌丁香糊剂发生过敏,1例重复使用时再度出现过敏,经对症治疗后恢复。1例因残髓炎用丁香酚安抚开放,3小时后局部刺痒,口腔组织红肿,对症治疗后恢复。又一例因牙周炎行根管治疗术,用丁香酚致上唇血管性水肿,并渐加重。患者多次用药后均出现红肿疼痛,除去药物,反复冲洗后,逐渐恢复。 治癣丁香15g,加入70%酒精至ml,浸48小时后去渣。每日外搽患处3次,观察31例病史在2年以上的体癣及足癣患者,一般在治疗1日后症状即见消退,2日后患处开始有皮屑脱落。病史较长或曾经其它癣药治疗而不能控制者,则于治疗后2-3日症状才开始消退,一般经3-5日亦能治愈。但有20%左右治愈后仍反复发作。用1:10的丁香煎液外涂,每日1-3次,治疗数种皮肤霉菌病共31例,结果8例临床痊愈,10例显效,8例有效,5例无效。有效病例通常在涂药后3-7日痒感减轻,炎症减退,落屑减少,以后局部症状逐渐好转。治疗期中如中断用药,效果多不明显或无效。疗效与病原菌末见明显关系,曾对6例治愈患者进行短期随访,1例于1个月后复发,5例经2-12月观察未见复发。 1、治伤寒咳噫不止,及哕逆不定:丁香50克,干柿蒂50克。焙干,捣罗为散。每服5克,煎人参汤下,无时服。(《简要济众方》)[1] 2、治小儿吐逆:丁香、半夏(生用)各50克。同研为细末,姜汁和丸,如绿豆大。姜汤下三、二十丸。(《百一选方》) 3、治朝食暮吐:丁香十五个研末,甘蔗汁、姜汁和丸莲子大,噙咽之。(《摘元方》) 4、治霍乱,止吐:丁香十四枚,以酒五合,煮取二合,顿服之。用水煮之亦佳。(《千金翼方》) 5、治久心痛不止:丁香25克,桂心50克。捣细,罗为散,每于食前,以热酒调下5克。(《圣惠方》) 6、治痈疽恶肉:丁香末敷之,外用膏药护之。(《怪证奇方》) 7、治食蟹致伤:丁香末,姜汤服2.5克。(《证治要诀》) 8、治鼻中息肉:丁香绵裹纳之。(《圣惠方》) 用药禁忌 热病及阴虚内热者忌服。李杲:气血胜者不可服,丁香益其气也。《本草经疏》:一切有火热证者忌之,非属虚寒,概勿施用。 生药材鉴定 性状鉴别 花蕾略呈研棒状,长1—2cm。花冠圆球形,直径0.3—0.5cm。花瓣4,覆瓦状抱合,棕褐色或黄褐色,花瓣内为雄蕊和花柱,搓碎后可见众多黄色细粒状的花药。萼筒圆柱状。略扁,有的稍弯曲,长0.7—1.4cm,直径0.3—0.6cm,红棕色或棕褐色、上部有4枚三角状的萼片,十字状分开。质坚产,富油性。气芳香浓烈,味辛辣,有麻舌感。以个大粗壮、鲜紫棕色、香气浓郁、富有油性者为佳。 显微鉴别 萼筒中部横切面:表皮细胞1列,有较厚角质层。皮外侧散有2-3列径向延长的椭圆形油室,长-μ;其下有20-50个小型双韧维管束,断续排列成环,维管束外围有少数中柱鞘纤维,壁厚,木化。内侧为数列薄壁细胞组织的通气组织,有大形细胞间隙。中心轴柱薄壁组织间散有多数细小维管束,薄壁细胞中含众多细小草酸钙簇晶。 粉末特征:暗红棕色。 ①纤维梭形,顶端钝圆,边缘平整或稍波弯曲,有的显不规则连珠状突起并扭曲,长-μm,直径16-68μm,壁厚5-23μm,微木化,胞腔宽窄不一,有的含棕色油状物。 ②花粉粒众多,极而观三角形,赤道表面观双凸镜形,具3副合沟。 ③草酸钙簇晶众多,直径4-26μm,多存在于较小的薄壁细胞中。 ④油室多破碎,分泌细胞界限不清,有的含黄色油状物。 形态特征 木犀科丁香属Syringa: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小枝近圆柱形或带四棱形,具皮孔。冬芽被芽鳞,顶芽常缺。叶对生,单叶,稀复叶,全缘,稀分裂;具叶柄。花两性,聚伞花序排列成圆锥花序,顶生或侧生,与叶同时抽生或叶后抽生;具花梗或无花梗;花萼小,钟状,具4齿或为不规则齿裂,或近截形,宿存;花冠漏斗状、高脚碟状或近幅状,裂片4或5枚,开展或近直立,花蕾时呈镊合状排列;雄蕊2枚,着生于花冠管喉部至花冠管中部,内藏或伸出;子房2室,每室具下垂胚珠2枚,花柱丝状,短于雄蕊,柱头2裂。果为蒴果,微扁,2室,室间开裂;种子扁平,有翅;子叶卵形,扁平;胚根向上。染色体基数x=23,或22、24。 桃金娘科蒲桃属Syzygium:常绿乔木或灌木;嫩枝通常无毛,有时有2-4棱。叶对生,少数轮生,叶片革质,羽状脉常较密,少数为疏脉,有透明腺点;有叶柄,少数近于无柄。花3朵至多数,有梗或无梗,顶生或腋生,常排成聚伞花序式再组成圆锥花序;苞片细小,花后脱落;萼管倒圆锥形,有时棒状,萼片4-5,稀更多,通常钝而短,脱落或宿存;花瓣4-5,稀更多,分离或连合成帽状,早落;雄蕊多数,分离,偶有基部稍微连合,着生于花盘的外围,在花芽时卷曲,花丝稍长,花药细小,丁字着生,2室,纵裂,顶端常有腺体;子房下位,2室或3室,每室有胚珠多数,花柱线形。浆果或核果状,顶部有残存的环状萼檐;种子通常1-2颗,种皮多少与果皮粘合;胚直,有时为多胚,子叶不粘合。引种的丁子香Syzygiumaromaticum花蕾供医药及化学工业用。 常绿乔木,高达10米。叶对生,叶柄明显,叶片长方卵形或长方倒卵形,长5-10cm,宽2.5-5cm,先端渐尖或急尖,基部狭窄常下展成柄,全缘。花芳香,成顶生聚伞圆锥花序,花径约6mm;花萼肥厚,绿色后转紫色,长管状,先端4裂,裂片三角形;花冠白色,稍带淡紫,短管伏,4裂;雄蕊多数,花药纵裂;子房下位,与萼管合生,花柱粗厚,柱头不明显。浆果红棕色,长方椭圆形,长1-1.5cm,直径5-8mm,先端宿存萼片。种子长方形。似指甲状的红棕色花苞是精油的原料,树平均高度为5~6公尺左右,主要产地斯里兰卡、爪哇、马达加斯加,以蒸馏法制得,其香味为有点鲜苔及木香的花香,是香水制造业不可缺少的香味,亦常加入酒中,精油颜色为透明无色。 其他药理作用 丁香水提取物灌胃,对小鼠水浸应激性溃疡和大鼠盐酸胃溃疡有明显抑制作用;醚提取物灌胃,可明显抑制消炎痛加乙醇诱发的小鼠胃溃疡及盐酸引起的大鼠胃溃疡. 丁香水煎剂灌胃能显著抑制小鼠的胃排空及未尝墨汁推进率;醚提取物灌胃能抑制蓖麻油引起的小鼠腹泻;水提取物灌胃能明显抑制番泻叶引起的小鼠腹泻.但亦有报告认为,水煎剂对两种腹泻模型仅有对抗倾向而无明显影响. 丁香醚提取物有明显促进麻醉大鼠胆汁分泌的作用,并可维持2小时. 丁香油能有效抑制由花生四烯酸(AA)、胶原和肾上腺素诱发的血小板聚集,尤其对AA诱发的聚集抑制最强.丁香油的抑制聚集过程似乎是通过减少血小板凝集素(TXB2)形成的. 丁香醚提取物或水提取物给小鼠灌胃,均可显著延长小鼠痛觉反应潜伏期(热板法)或显著减少醋酸刺激引起的扭体反应次数 1.抗病原微生物作用 在试管内,丁香对葡萄球菌和结核杆菌的生长有抑制作用.丁香水煎剂及粉末对溶血性链球菌有较强的抗菌作用,其抗菌作用且不受加热的影响.实验证明:丁香的醇浸出物对白喉杆菌、炭疽杆菌、副伤寒杆菌、痢疾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霍乱弧菌均有抑制作用.丁香油的抗菌能力强于丁香.体外试验证明,丁香的醇浸出物对白喉杆菌、炭疽杆菌、副伤寒杆菌、痢疾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霍乱弧菌均有抑制作用.在试管内,丁香油与丁香酚在1:~1:时,可完全阻止布氏杆菌的发育;在1:时则可完全抑制鸟型结核杆菌的发育;在1:0~1:浓度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及肺炎杆菌、痢疾杆菌、大肠杆菌、变形杆菌、结核杆菌均有抑制作用.体外试验证明,丁香对流感病毒PR8株病毒有抑制作用. 丁香的水、醇及乙醚浸出液和其挥发油,对致病性真菌均有明显的抗真菌作用.低浓度浸出液对许兰黄癣菌、白色念珠菌等有抑制作用.在试管内,丁香油及丁香酚在1:~1:浓度时,对多种毛癣菌、黄癣菌及腹股沟表皮癣菌有抗菌作用. 2.对消化系统的作用 丁香为芳香健胃剂,可缓解腹部气胀、增强消化能力、减轻恶心呕吐.研究表明:丁香浸出液有刺激胃酸和胃蛋白酶分泌的作用,其刺激胃液分泌的作用与乙酰胆碱不同,前者刺激分泌的胃液酸度高,消化力较强,而后者刺激分泌的胃液酸度低,消化力较弱.丁香刺激胃液分泌的作用似与胆碱能神经参与有关,因该作用可被静脉注射阿托品所阻抑.丁香酚乳剂亦可使胃黏液分泌显著增加,而酸度不增强.丁香油的作用稍差.连续应用可使黏液耗竭,而只分泌非黏液性的渗出物. 3.驱虫作用 在试管内,丁香乙醇浸剂、水煎剂及丁香油可将猪蛔虫麻痹或杀死.丁香油0.5~1.0g/kg给感染蛔虫的狗口服,能使其排出蛔虫,且无副作用.但剂量加大至5g/kg时,则引起呕吐,驱虫效力降低.丁香油较水煎剂为优. 4.其它作用 丁香油酚给家兔静脉注射,能产生麻醉、血压下降,呼吸抑制和明显的抗惊厥作用.丁香油酚能强烈抑制体外前列腺素的生物合成.少量丁香油滴入龋齿腔,既有消毒作用,亦能破坏其神经,从而减轻牙痛.丁香还能引起子宫收缩. 1、抗菌作用:含有1%浓度的丁香的乙醚浸出液,水浸液或含8%浓度的丁香煎剂的沙伯氏培养基,对许兰氏黄癣菌、白色念珠菌等多种致病性真菌均有抑制作用。较高浓度时对新型隐球菌也有抑制作用。醇浸出液与醚浸出液相似,但水浸液较差。丁香油及丁香油酚在1:-1:时,对致病性真菌即有抑制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及肺炎、痢疾(志贺氏)、大肠、变形、结核等杆菌均有抑菌作用。丁香对流感病毒PR8株也有抑制作用(体外试验)。对鼠疫杆菌、霍乱弧菌、炭疽杆菌、伤寒杆菌、白喉杆菌、变形杆菌、大肠杆菌、枯草杆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等抑制作用;丁香油及丁香酚对布氏杆菌即有抑制作用,对鸟型结核杆菌也有抑制作用。 2、抗真菌作用:对星形奴卡菌、许兰黄癣菌、石膏样小孢子菌及腹股沟表皮癣菌等有抑制作用。 3、驱虫作用:水或醇提取液在体外对猪蛔虫有麻痹或杀死作用,感染蛔虫的狗口服丁香油0.5-1.Og/kg,有驱虫作用,但一次服用并不能将蛔虫全部驱除。丁香油较煎剂为优。50%煎剂及乙醇浸剂在体外对猪蛔虫有杀死作用;丁香油效力更大,其1%的混悬液即有杀死部分蛔虫的作用,0.1-0.5g/kg灌胃对狗蛔虫有驱除作用。 4、健胃作用:丁香为芳香胃剂,可缓解腹部气胀、增强消化能力、减轻恶心呕吐。5%丁香油酚乳剂可使胃粘液分泌显著增加,而酸度则不增强;丁香水浸液灌胃,可使巴甫洛夫小胃狗的胃酸排出量和胃蛋白酶活力显著增加。丁香油之作用稍差,连续应用,可使粘液耗竭,而仅分泌非粘液性的渗出物;36小时后方能部分恢复反应(分泌粘液),完全恢复需数月以后。 5、止痛作用:从小鼠热板试验和抗扭体反应试验结果表明,牙痛丁香油(少量滴入)可消毒龋齿腔,破坏其神经,从而减轻牙痛。 6、丁香水提物和石油醚提取物对小鼠耐缺氧和受寒等的影响:丁香水提物不是通过减慢耗氧速度,而是通过提高小鼠在低氧条件下的氧利用能力,增强小鼠常压密闭下抗缺氧的能力。 7、丁香水提物和石油醚提物对动物胆汁分泌、腹泻和肝损伤的影响 对麻醉大鼠胆汁分泌的影响:大鼠体重±17g,雌雄各半,随机分每组8只,乌拉坦麻醉后,按文献方法[药学杂志(日);(12):]行胆管插管术,术后平衡30分钟,十二指肠给药,收集给药前30分钟及给药后4小时内每30分钟的胆汁流量,进行比较,得出流出率(药后流量/药前流量),与对照组相应时相比t检验。结果丁香石油醚提物可明显促进麻醉大鼠胆汁分泌,作用可维持2小时。 对蓖麻油,番泻叶等药物引起腹泻的影响:小鼠体重19.8±1.5g,雌雄各半,随机分每组12只。实验时禁水、食,ig受试药物后0.5,ig蓖麻油0.15ml/只,单个放入底部有直径约15cm垫纸的小桶内,每1小时换垫纸并计算腹泻次数,观察6小时。结果丁香石油醚提物0.3ml/kg,可显著抑制蓖麻油引起的小鼠腹泻。又取小鼠体重20.4±1.7g,雌雄各半,随机分每10只,ig受试药物后0.5小时,ig番泻叶0.4g/只番泻叶(Cassiaangustifolia)20g加水ml煮沸5分钟,纱布过滤后水浴浓缩成每1ml含1g生药的溶液,以后操作方法同蓖麻油腹泻实验,观察8小时。结果丁香水提物20g/kg可明显抑制番泻叶引起的腹泻。 对四氯化碳诱发急性肝损伤大鼠SGPT,SGOT的影响:大鼠体重±25g,雌雄各半,随机分为每组9只。受试药物,每日1次,连续5日,末次给药后1小时,igCCl40.3ml/kg,16小时后麻醉状态下颈动脉取血,赖氏法测SGPT,金氏法测SGOT,t测验进行数据处理。结果丁香石油醚提物及水提物对CCl4诱发急性肝炎大鼠的SGPT、SGOT显著升高均未产生明显影响。 8、丁香提取物对代谢的影响丁香热水提取物及水溶性组份具有代谢活化的抑制作用及代谢活化Trp-p-2的失活作用的双重作用。醚可溶组份、丁香酚、乙酰丁香酚、异丁香酚可抑制代谢活化,但未见对代谢活化Trp-p-2的失活作用。除去鞣质后的水可溶组份对代谢活化不呈抑制作用,对代谢活化Trp-p-2的失活作用亦小。这些试样不具抗诱变性。根据上述情况提示,丁香热水提取物对诱变的抑制效果可能是由于鞣质、丁香酚等对代谢活化的抑制作用及鞣质对代谢活化Trp-p-2的失活作用所引起。丁香的水、盐水以及乙醇提取物中含有一种含酚和糖醛酸的复杂糖甙,具有抑制脑乙酰胆碱脂酶的作用。 9、平喘作用B-丁香烯在丁香挥发油中含量约5.4%,亦是菊科植物艾叶油中的平喘有效成分之一。药理实验,发现它对离体气管平滑肌几乎没有松弛作用,但po疗效与艾叶油相似。药理筛选对豚鼠离体平滑肌有收缩作用。代谢物III为黄色粘稠油状物,是具有活性的代谢物,根据GC-MS、IR、1HMR和半合成实验证实该代谢物为B-丁香烯醇。药理实验表明,B-丁香烯在体内的代谢产物之一B-丁香烯醇,具有较强的豚鼠离体气道平滑肌松弛作用,PD2=4.36(n=6);在用于组胺和乙酰胆碱诱发的豚鼠哮喘,以0·2g/kgig能使全部动物(n=8)不发生喘息,其作用持续时间长于6h。B-丁香烯醇,小鼠igLD.8g/kg,表明毒性极小。 生长习性 丁香花喜充足阳光,也耐半荫。适应性较强,耐寒、耐旱、耐瘠薄,病虫害较少。以排水良好、疏松的中性土壤为宜,忌酸性土。忌积涝、湿热,一般不需要多浇水。丁香要求土壤肥沃、排水好的沙土。丁香花不喜欢大肥,不要施肥过多,否则影响开花。 丁香属植物还有较强的耐旱性,4-6月,气温从10℃迅速上升到28℃左右,此时各种丁香正迅速生长、开花. 紫丁香花的所有种类,播种3—4年后,实生苗即可开花;而拟女贞亚属的种类,播种后4—5年才开花,但扦插或嫁接苗1—2年即可开花。5年后开花渐盛。 栽培技术 用播种、扦插、嫁接、压条和分株法繁殖。落叶后萌动前裸根移植,选土壤肥沃、排水良好的向阳处种植。移栽3年—4年生的大苗,需强修剪,通常离地面30厘米处截干。每年注意灌水、施肥和修剪,春季可开出繁茂的花。 用种子繁殖。从5—6年生留植株上于5—6月果产为紫红色时,及时采收,具随采随播,若不能及时播各,最好剥掉果肉放入潮细沙或湿木糠中贮藏,以免干死。处理后的种子,量佳播种时间为8—9月。开沟点播,行距15cm,粒距约5cm,种子平放或直放,胚根朝下,播种后覆土1cm,鲜果播后35—45d,处理后的种子播后10d左右出苗,苗长至4—5cm,具两片幼叶时,即可移植于苗床或移入营养袋里育苗,苗高6—10cm,有4—6对真叶时移栽实植,移栽时需带土团。 及时换盆。丁香属灌木或小乔木,生长速度比较快,需要隔1-2年更换更大的花盆。一来可以为丁香的根系提供更大的生长空间,二来消除旧土壤中积累的病菌,且提供新鲜营养,对丁香的生长极为有利。 每株丁香树可产干花蕾34公斤(75磅)。在夏末和冬初两次开花,以手工采摘并晒乾。花蕾长13—19公釐(约0.5—0.75吋),含香精油14—20%,其主要成分为丁子香酚(C10H12O2) 丁香宜在早春芽萌动前进行移栽。移栽穴内应先施足基肥,基肥上面再盖一层土,然后放苗填土。栽后浇一次透水,以后再浇2—3次水即可成活。丁香适应性强,管理比较粗放,平时只要注意除草,雨季防涝,干旱时注意浇浇水,便可顺利生长。 丁香不喜大肥,切忌施肥过多,以免引起枝条徒长,影响开花。一般每年或隔年入冬前施一次腐熟堆肥即可。丁香3月中旬发芽前,要对丁香进行整形修剪,硫除过密枝、细弱枝、病虫枝,中截旺长枝,使树冠内通风透光。花谢后如不留种,可将残花连同花穗下部两个芽剪掉,以减少养分消耗,促进萌发新枝和形成花芽。落叶后,还可以进行一次整枝,以保树冠圆整美观,利于来年生长、开花。丁香病虫害很少。主要害虫有蚜虫、袋蛾及刺娥。可用一0倍40%乐果乳剂或0倍25%的亚胺硫磷乳剂喷洒防治。同属的还有白花丁香、红花丁香、紫花丁香、荷花丁香、小叶丁香、花叶丁香、四季丁香等。 1、土壤:丁香花抗逆性强,对土壤要求不高,适生于肥沃、疏松、排水良好的土壤,低洼阴湿处难以成长。 2、浇水:丁香适应性强,护理方式比较粗放,平时只要注意除草,雨季防涝,干旱时注意浇水,便可顺利生长。 3、阳光:丁香花喜充足阳光,也耐半荫,所以要注意种植在能提供足够阳光的地方。 4、温度:丁香性喜热带海岛性气候,原产区气候特点属于赤道雨林气候,最低月平均气温21℃,低温达3℃时,可导致植株死亡。 5、施肥:丁香不喜大肥,切忌施肥过多,以免引起枝条徒长,影响开花。一般每年或隔年入冬前施一次腐熟堆肥即可。 6、虫害:丁香病虫害很少。主要害虫有蚜虫、袋蛾及刺娥。可用~0倍40%乐果乳剂或0倍25%的亚胺硫磷乳剂喷洒防治。 7、翻盆:每隔2~3年翻盆一次,结合翻盆,修剪根系,除去部分老根及过长根系,剔去1B2旧土,换以新培养土,以利根系发育,叶茂花繁。 8、修剪:丁香3月中旬发芽前,要对丁香进行整形修剪,硫除过密枝、细弱枝、病虫枝,中截旺长枝,使树冠内通风透光。花谢后如不留种,可将残花连同花穗下部两个芽剪掉,以减少养分消耗,促进萌发新枝和形成花芽。落叶后,还可以进行一次整枝,以保树冠圆整美观,利于来年生长、开花。 丁香花的养殖注意事项: 1、幼龄期在台风来临前要做好防风工作,可用绳子和竹子固定丁香植株树干,以减轻台风对丁香植株的摇动,从而减少危害。 2、每年分别在7、9、10月,在丁香植株周围除草,并用草覆盖植株,但不要用锄头翻上以伤害了香根,林地上其它地方的杂草被割除作地面覆盖,还可作绿肥,代替天然植被覆盖地面。除草工作直至树冠郁闭而能抑制杂草的生长为止。 3、栽植3-4年生大苗,栽后应对地上枝干近进行强修剪,即从离地面30厘米处截干,截干后很快就能长出健壮的枝条,使树冠丰满,第二年就可开出繁茂的花来。 田间管理 幼树可与木薯、香蕉间作或搭荫棚,并在株间栽种绿肥,干旱及时灌水,雨季开沟排水,适时追肥,培土。剪去主杆50-70cm,下侧枝,分叉主杆。上部枝叶亦可适当修剪。 注意:极端低温达3℃时,可导致植株死亡。丁香性喜热带海岛性气候,原产区气候特点属于赤道雨林气候,最低月平均气温21℃。 病虫害防治 病害有褐斑病,主要为害叶片,可在发病前或发病初期用1:1:的波尔多液或50%的可湿性甲基托布津0倍溶液喷射。另有煤烟病为害。虫害主要为介壳虫。 花的故事 古时候,有个年轻英俊的书生赴京赶考,天色已晚,投宿在路边一家小店。店家父女二人,待人热情周到,书生十分感激,留店多住了两日。店主女儿看书生人品端正、知书达理,便心生爱慕之情;书生见姑娘容貌秀丽,又聪明能干,也十分喜欢。二人月下盟誓,拜过天地,两心相倾。接着,姑娘想考考书生,提出要和书生对对子。书生应诺,稍加思索,便出了上联:“氷冷酒,一点,二点,三点。” 姑娘略想片刻,正要开口说出下联,店主突然来到,见两人私定终身,气愤之极,责骂女儿败坏门风,有辱祖宗。姑娘哭诉两人真心相爱,求老父成全,但店主执意不肯。姑娘性情刚烈,当即气绝身亡。店主后悔莫及,只得遵照女儿临终所嘱,将女儿安葬在后山坡上。书生悲痛欲绝,再也无法求取功名,遂留在店中陪伴老丈人,翁婿二人在悲伤中度日。 不久,后山坡姑娘的坟头上,竟然长满了郁郁葱葱的丁香树,繁花似锦,芬芳四溢。书生惊讶不已,每日上山看丁香,就像见到了姑娘一样。一日,书生见有一白发老翁经过,便拉住老翁,叙说自己与姑娘的坚贞爱情和姑娘临死前尚未对出的对联一事。自发老翁听了书生的话,回身看了看坟上盛开的丁香花,对书生说:“姑娘的对子答出来了。”书生急忙上前问道:“老伯何以知道姑娘答的下联?”老翁捋捋胡子,指着坟上的丁香花说:“这就是下联的对子”。书生仍不解,老翁接着说: “氷冷酒,一点,两点,三点; 丁香花,百头,千头,寓头。” 你的上联“氷冷酒”,三字的偏旁依次是,“氷”为一点水,“冷”为二点水, “酒”为三点水。姑娘变成的“丁香花”,三字的字首依次是,“丁”为百字头,“香”为千字头,“花”为万字头。前后对应,巧夺天工。书生听罢,连忙施礼拜谢:“多谢老伯指点,学生终生不忘。”老翁说:“难得姑娘对你一片痴情,千金也难买,现在她的心愿已化作美丽的丁香花,你要好生相待,让它世世代代繁花似锦,香飘万里。”话音刚落,老翁就无影无踪了。从此,书生每日挑水浇花,从不间断。丁香花开得更茂盛、更美丽了。 后人为了怀念这个纯情善良的姑娘,敬重她对爱情坚贞不屈的高尚情操,从此便把丁香花视为爱情之花,而且把这幅“联姻对”叫作“生死对”,视为绝句,一直流传至今。 本文文字来源:网络(整理) 璃云赞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