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腹泻有哪些中医外治技术

时间:2021-9-29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小儿腹泻是一组由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大便次数比平时增多及大便性状有改变(如稀便、水样便、黏液便或脓血便)为特点的儿童常见病。6个月~2岁婴幼儿的发病率较高,多发生在夏秋季节,若不及时治疗,可危及生命。小儿腹泻是造成小儿营养不良、生长发育障碍及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在我国虽然由于儿童营养情况及医疗条件的改善,由腹泻病引起的死亡率明显地下降,但其发病率仍高。小儿腹泻为儿科重点防治的四大病之一。

小儿腹泻属中医“泄泻”范畴。

外治技术

1.熨敷法

取五倍子9克,生姜6克,白胡椒7粒,葱白一段,将生姜捣烂如黏泥状,余药研成细粉,食醋20~25毫升,加热至50~60℃,与上药搅拌成稀糊状,以手拭不烫为宜。脐部先用凡士林油涂擦一遍,趁热敷肚脐部约6厘米×6厘米,厚约0.3~0.5厘米范围,外盖纱布,绷带包扎,每日换药一次。若迁延性腹泻,可配合三棱针刺四缝穴,每日一次。

2.灌肠法

白头翁15克,黄连10克,黄芩10克,赤芍药6克,槟榔6克,葛根10克,六一散6克。上药加水适量,浸泡30分钟,煎出药液,浓缩汁毫升,装瓶备用。将药液用注射器通过导尿管插入肛门6~10厘米,将臀部抬高,注入药液30~50毫升,每日3次。睡前一次尤为重要,治疗小儿湿热型泄泻。

3.针灸法

(1)针刺

方法一:主穴取足三里、中脘、脾俞、止泻穴。配穴取内庭、气海。发热加曲池,呕吐加内关、上脘;腹胀加天枢,伤食加四缝,水样便多加刺三阴交。实证用泻法,虚证用补法,每日1~2刺。用于各种泄泻。

方法二:主穴:天枢、足三里、长强。配用穴;呕吐加内关,腹胀加公孙,发热加曲池,偏虚寒加灸腹部。用于各种泄泻。

(2)灸法

方法一:取足三里、中脘、神阙。隔姜灸或艾条温和灸,每日1~2次。用于脾虚泻、脾肾阳虚泻。

方法二:取足外踝最高点,直下赤白肉交界处,以艾条温和灸两侧穴位,各10~15分钟,每日灸2~3次。用于各种泄泻。

4.推拿法

方法一:分阴阳,清大肠,清小肠,退六腑,揉小天心,运水入土。用于湿热泻。

方法二:分阴阳,揉外劳宫,推三关,摩腹,揉脐,揉龟尾,运土入水。用于风寒泄泻。

方法三:揉板门,清大肠,补脾土,摩腹,运内八卦,点揉天枢,掐十指节。用于伤食泄泻。

方法四:推三关,补脾土,补大肠,摩腹,推上七节骨,捏脊,重按脾俞、胃俞、大肠俞。用于脾虚泄泻。

5.敷脐法

吴茱萸30克,丁香2克,胡椒30粒,研末。每次用药末1.5克,调陈醋或植物油,制成糊状,敷于脐部,外用纱布固定。每日换药一次。用于伤食、风寒和脾虚泄泻。

6.国家推广技术——揉捏法治疗小儿伤食泻技术

[适应证]3个月~5岁患儿。黄绿色稀[FS:PAGE]便、水样便,或蛋花样便,次数增多,一般不超过10次/日;大便酸臭或如败卵,夹有奶瓣或食物残渣;纳呆,呕吐,嗳腐吞酸;无脱水及全身中毒症状;大便化验可见脂肪球。

[禁忌证]皮肤溃烂、滑石粉过敏、痢疾、严重腹泻伴脱水或出现全身中毒症状。

[治疗方法简介]

揉腹:患儿仰卧。医者中指放于神阙、天枢穴,食指放于中脘穴,力度以皮肤凹陷3~5毫米为宜,顺时针方向揉腹5~6分钟。

揉足三里:患儿仰卧,双下肢微屈。医者以两拇指指腹放于患儿两侧足三里穴,力度以皮肤凹陷2~3毫米为宜,左手逆时针、右手顺时针方向旋揉2~3分钟,频率80~次/分钟。

揉背俞穴:患儿俯卧。医者食指、中指、无名指并拢分别放于脾俞、胃俞、三焦俞,力度以皮肤凹陷1~2毫米为宜,点揉2~3分钟,先左侧,后右侧。

捏脊:患儿俯卧。医者两拇指桡侧缘顶住患儿背部皮肤;余四指放于拇指前方,十指同时用力提拿皮肤,沿两侧膀胱经,先从大杼穴开始向下至下髎穴重复捏提6~9遍,再从下髎穴向上至大杼穴处重复捏提3~6遍,结束治疗。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隔线----------------------------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电话: 地址: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