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玉一斋”,让我们一起学中医吧 蒋健,字奕安,号石羽全人,玉一斋主人,上海中医院主任医师,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市名中医,全国第六批名老中医药专家经验继承指导老师,擅长中医脾胃病及内科杂症的治疗。 中医有关大便异常的病证主要有便秘、泄泻、痢疾三种:便秘指排便困难、排便次数减少,泄泻指便次频繁、大便溏薄,痢疾指腹痛、黏液脓血便、里急后重。 除了便秘、泄泻、痢疾以外,余谓临床上尚存在“第四种大便异常”,其临床特征为:(1)大便次数增多,每日至少二次或以上,甚至可多达十数次以上,具有泄泻便次频多的特征;与此同时,(2)排便困难,难以排尽,伴有不尽感,即既具有便秘便艰的特征,又具有痢疾里急后重的特征。以上两项即为本病证诊断之必备项目。至于大便性状则不拘,或正常、或硬、或松散、或溏薄、或伴有粘液粘冻,部分患者或可伴有腹胀、腹痛、肠鸣等症。 假古人称痢疾为“滞下”的前鉴,为表达方便起见,笔者将所谓“第四种大便异常”暂命名为“滞泄”。“滞”者,指大便欠畅不尽;“泄”者,指便次频多。 治疗“滞泄”病证,同样需要辨证论治或辨证论治与辨病论治相结合。在诸种治疗原则与方法中,以属于“通因通用”治疗原则的消食导滞通腑法和清热解毒法最为常用、最为重要。 看看古代文献如何记载? 便秘 《内经》称为“后不利”、“大便难”,张仲景称为“脾约”、“闭”、“阴结”、“阳结”;张景岳推崇以阴结、阳结为辨便秘之纲。 泄泻 《内经》有“鹜溏”、“飧泄”、“濡泄”、“注下”等不同表述。《临证指南医案》分为飧、溏、鹜、濡、滑五种。《难经·第五十七难》从脏腑辨证角度提出“胃泄”、“脾泄”、“大肠泄”、“小肠泄”、“大瘕泄”。 霍乱 《内经》云:“岁土不及,民病飧泄霍乱”;“土郁之发,……为呕吐霍乱”。霍乱尚有呕吐,病情更重,但仍归于泄泻类。后世再分寒霍乱、热霍乱、湿霍乱及干霍乱,其中干霍乱的特征是欲吐不得吐,欲泻不得泻(见《诸病源候论·干霍乱候》、《证治要诀·卷一·中恶》、《医宗必读·卷十·霍乱》、《伤寒明理论·卷中·霍乱》等),其“欲泻不得泻”虽似“滞泄”,但显与“滞泄”相去甚远。 痢疾 吴谦《杂病心法要诀·卷四·痢疾总括》指出了临床表现和病机特征:“然痢之为病,里急后重,下利脓血,小便赤涩。里急者,腹痛积滞也。后重者,下坠气滞也。”观此,则《难经·第五十七难》“大肠泄者,食已窘迫,大便色白,肠鸣切痛。小肠泄者,溲而便脓血,少腹痛。大瘕泄者,里急后重,数至圊而不能便,茎中痛”之所述,实与赤白痢疾有相似之处。张仲景《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将泄泻与痢疾统称为下利,并分为虚寒、实滞、气利三种类型。其中实滞下利亦具有滞下不爽及便脓血的特点,分别用承气汤、白头翁汤、桃花汤治疗,似乎主要还是指痢疾的病脉证治。 历代医家论述便秘、泄泻(霍乱)、痢疾颇详,but “滞泄” ?? “滞泄”罕见古人论及,唯张子和在《儒门事亲》中有以下生动而有趣的记载:“太康刘仓使,病大便少而频,日七、八十次,常于两股间悬半枚瓠芦,如此十余年。戴人见之而笑曰∶病既频而少,欲通而不得通也。何不大下之?此通因通用也。此一服药之力。乃与药,大下三十余行,顿止。” 其描述的证治正与“滞泄”的特点相合,“通因通用”法是治疗“滞泄”最为常用的方法。由此可见,其实古今在临证实践中都已认识到了“滞泄”的客观存在,惟未给出专属的病证名罢了。 总之,“滞泄”虽可见于痢疾、泄泻、干霍乱、便秘的某个阶段,但它可以是一个独立的病证。 “滞泄”病证可见于哪些现代疾患? 肠道炎症如溃疡性结肠炎、急慢性肠炎、缺血性结肠炎、细菌性痢疾等。尤其当溃疡性结肠炎及菌痢症状较轻(早期或恢复期)、无明显脓血便时,常可表现出“滞泄”的特征。 肠道肛门良、恶性肿瘤占位病变如肛乳头瘤、直肠腺瘤、直肠平滑肌瘤、直肠癌、肛管癌、大肠类癌及骶前囊肿等。 肛门、盆底病变如内痔、肛窦炎、直肠粘膜内脱垂、直肠前突、会阴下降综合征、耻骨直肠肌综合征等。 肠道术后如直肠癌根治术后、先天性巨结肠术后等。 功能性肠病如肠易激综合征。 其他妊娠末期由于增大的子宫对于直肠及盆腔的压迫,也可导致孕妇便意频频而量少欠畅。 以上诸疾出现“滞泄”的临床特征,通常出于以下几种病理机制: 炎症刺激当有肠道炎症刺激时,大肠黏膜对钠、水吸收障碍和结肠运动功能失常,导致大便次数增多;当病变局限于直肠或累及乙状结肠时,可引起直肠排空功能障碍,导致患者出现里急后重或排便困难的感觉。 异物刺激如脱垂的黏膜、肿瘤以及残留的粪便。当出现直肠粘膜内脱垂、直肠前突、会阴下降综合征或肠道肿瘤占位等时,脱垂的粘膜、积留于直肠内的粪便以及逐渐增大的肿瘤对直肠或肛门形成刺激,使肛门敏感性下降,以致发生判断错误而引起排便不尽感。 肠道功能紊乱应激状态下、或肠道手术前后大量使用抗生素、抑菌剂、或患者精神因素影响,均可导致肠道菌群失调,导致肠功能紊乱。 术后并发症如手术过程中损伤盆腔植物神经,或术后致肠道黏膜脱垂、肛门狭窄、吻合口瘘、盆腔感染等并发症,均可使肛门控便能力下降,从而使患者产生排便次数多并伴不尽感。 精神因素除了可以导致肠道菌群失调外,思忧过度、不良暗示(包括自我暗示)等亦可造成中枢神经调节作用发生紊乱,造成植物神经功能失调继而引起肠道功能失常,反之,肠道功能失常所产生的病理信号传至中枢神经,亦可加深其功能损害,形成恶性循环。以上均可导致出现排便次数增多并伴有排便不尽感之“滞泄”病证的特征。 敲黑板! “滞泄”的主要病机及治法 通过以上剖析,不难看出“滞泄”病证的病机及其治疗原则主要有(但不限于)以下几种: 脾肾亏虚(如直肠粘膜脱垂): 可采用健脾补中益气或益肾方法治疗,代表方如六君子汤、补中益气汤或肾气丸。如明·王伦《明医杂着·卷二·泄泻》提及:“一儒者,小腹急痛,溏泄清冷,大便欲去不去。余谓此命门火衰而脾土虚寒也,用八味丸月余而愈。” 肝气郁结侮土,影响脾胃升降以致肠道功能失常(如精神因素造成植物神经功能失调): 可采用疏肝解郁理气方法治疗,代表方如逍遥散、痛泻药方。 血瘀停留(如肿瘤、异物刺激): 可采用活血化瘀方法治疗,代表方如血府逐瘀汤。 湿热蕴结(如肠道炎症、感染、菌群失调): 可采用清热解毒利湿方法治疗,代表方如黄芩汤、白头翁汤。 肠垢糟粕积滞(如宿粪异物内留) 可采用消食导滞通腑(通因通用)方法治疗,代表方如保和丸、木香槟榔丸、枳实导滞丸。 消食导滞通腑 (通因通用) 与清热解毒利湿 是治疗“滞泄”最常用的方法 综上所述,“滞泄”病机有虚有实,当分而治之;虚实夹杂,当扶正祛邪。由于本病证在临床以胃肠积滞、肠道湿热之实邪居多,故消食导滞通腑法(通因通用)和清利肠道湿热法是诸法中最为常用、最为重要的治疗方法。本文所举案例几乎全部联合运用此两法进行治疗,只不过其用药比例及分量因个案而异罢了。 排便次数频多而伴有不尽感的机理正如吴谦所谓:里急为有积滞,后重为有气滞(《杂病心法要诀·卷四·痢疾总括》)。因此,只要患者具有大便不爽、大便不畅、里急后重、欲下不得下之类的临床表现特征,无论其大便性质如何甚至便质溏薄,无论其大便次数如何频繁,均可大胆运用消食导滞通腑(通因通用)进行治疗,无需踌躇犹豫。从某种意义来说,“通因通用法”似乎正是为了治疗“滞泄”这一病证而设,有助于祛除或纠正引起“滞泄”的病因病机,使得患者大便通畅,同时大便次数反而得以减少,病情得到缓解或痊愈。假设患者体虚不耐攻击,可以消食导滞通腑(通因通用)配合健脾益肾匡正兼顾;也可以采用渐次加重消食导滞通腑(通因通用)药物分量的方法加以试探。 肠道疾患多湿热。一方面,肠垢糟粕积滞不去容易酿生湿热;另一方面,肠道湿热蕴结容易产生积滞。因此,清利肠道湿热同样是治疗“滞泄”重要而常用的方法。当“滞泄”存在肠道湿热病机时,必须采用清利湿热的方法进行治疗。不仅如此,当单纯以消食导滞通腑法(通因通用)治疗收效有限时,毋忘联合运用清热解毒利湿法进行治疗。消食导滞通腑(通因通用)法和清热解毒利湿法对治疗“滞泄”病证常可起到相辅相成作用,联合运用这两个治疗原则,往往可治大半“滞泄”。本文后所举案例的诊治结果均证实了这一点。 现代研究表明,消食导滞通腑(通因通用)与清热解毒的治则方药可以改善肠黏膜微循环,缓解炎症对于肠粘膜的刺激,或调整肠道菌群,从而调整紊乱的(肛)肠道功能,使大便恢复正常。 强调消食导滞通腑(通因通用)与清利湿热的重要性,并非排除健脾益肾、疏肝解郁、活血化瘀、化痰逐饮等治疗“滞泄”可以选择的其它方法。 典型案例肠道癌症术后 周女,63岁,年2月26日就诊。主诉:每日大便平均15~18次,大便量少而成形、但伴不尽感。患者于年接受了肠癌手术,手术部位位于直肠与乙状结肠之间,术后便出现上述症状,持续将近10年。舌淡红,苔薄黄,脉细弦。证属肠道积滞,治拟通因通用法,处方以木香槟榔丸为主:木香12g,槟榔15g,青陈皮各12g,枳实12g,厚朴12g,三棱12g,莪术12g,制大黄10g,7剂。 二诊(3月5日):药后大便次数反而减少,昨日大便量甚多,但仍有后重感。上方木香增至15g,去制大黄,另加生地榆30g,椿根皮30g,凤尾草30g,连翘30g,败酱草30g,莱菔子12g,肉果10g,白豆蔻(后下)12g,7剂。 三诊(3月12日):每日大便减少至10次左右,后重感减轻。再用以上处方稍作加减继续治疗,病情逐步减轻。 按:本案系因肠癌手术后引起的直肠排空功能障碍,以致肠道功能紊乱,故可便次频多、便量少而伴有不尽感,先通其肠道积滞,继之配合清利肠道湿热,大便次数不增反减,病情减轻。 直肠、乙状结肠炎 1.2 何男,65岁。年5月3日就诊。主诉:腹泻,每日约3~4次,质稀不成形,伴大便不尽感,时有嗳气。舌红,苔黄腻,脉细弦。肠镜示:直肠、乙状结肠炎。证属肠腑积滞;治拟消食通腑;处方:木香12g,槟榔12g,青皮12g,陈皮12g,半夏12g,六神曲12g,焦山楂12g,肉豆蔻12g,白豆蔻12g,炮姜12g,白芍15g,凤尾草30g,仙鹤草30g,连翘12g,7剂。 二诊(5月10日):大便减为每日1~2次,质稀仍不成形,仍有大便不尽感,舌脉同上。处方在理气导滞基础上再加清热解毒:木香15g,槟榔15g,枳实15g,厚朴12g,地榆15g,椿根皮15g,马齿苋15g,连翘30g,败酱草20g,7剂。 三诊(5月17日):大便保持每日1~2次,质时稀时始成形,稍有不尽感,舌脉同上。原方加制大黄5g,黄芩15g,7剂。 四诊(5月24日):大便每日1~2次,但无明显不尽感。 按:本案系直、结肠炎症,治疗前大便次数多且伴不尽感,但便质反溏。虽处方药物在初诊14味、在二诊9味、在三诊11味,但导滞通腑和清热解毒的作用显然一诊强似一诊。肠道积滞得以开通,肠道湿热(炎症)得以减轻,所以病情得以缓解。 肠功能紊乱 包女,27岁。年4月27日就诊。主诉:大便一日平均4次,量少,便质正常,但伴有不尽感,且伴少腹胀痛、肠鸣。舌淡红,苔薄,脉细弦。证属食积肠胃;治以健脾消食,导滞袪饮通腑;处方以健脾丸、木香槟榔丸及己椒苈黄汤加减:党参15g,炒白术12g,茯苓15g,焦山楂15g,神曲12g,黄连9g,木香12g,槟榔15g,枳实15g,防己12g,椒目12g,葶苈子12g,7剂。 二诊(5月4日):大便减少至每日1~2次,便量仍少,不尽感稍减,舌脉同上。去健脾丸,加重导滞通腑药味分量并酌加清利肠道湿热药物:木香15g,槟榔15g,青陈皮各15g,枳实15g,厚朴12g,防己12g,椒目12g,葶苈子30g,牵牛子30g,莱菔子15g,地榆15g,椿根皮18g,7剂。 三诊(5月11日):大便1日1次,便后不尽感续减而未尽,舌脉同上。原方再加制大黄10g,14剂。 四诊(5月25日):大便每日1次,便质正常,大便不尽感消失殆尽。 按:上案或系肠道功能紊乱(未作肠镜检查),便次多而不尽,便量少而不畅,肠鸣腹痛,此大肠积滞痰饮停滞,影响传导功能。初诊扶正祛邪并举,继之但采用理气化饮导滞“通因通用”,并清利湿热,大便次数反减而畅。 (插画·编辑〡芙初亦蕾) 扫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