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学病因及气血津液辩证

时间:2021-7-8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河南白癜风QQ交流群 http://www.xianmeng.net.cn/fengshang/xinchao/870.html

病因辩证

1、病因辨证的概念:从能引起疾病发生的原因角度,探求病证特点的辩证方法,叫病因辨证。

2、病因辨证的意义:通过分析患者的各种病态反映(症状、体征),根据各种病因的致病特点,来推求病之病因所在,从而给治疗提供依据。

3、病因辨证征型:六淫病证、七情病证、饮食劳倦病证和外伤病证。

一、六淫病辨证

(一)风淫证候

具有发病迅速,消退也快,游走不定的特点。

[临床表现]证见发热恶风,头痛汗出,咳嗽,鼻塞流涕,苔薄白,脉浮缓,或肢体麻木,抽搐,强直,角弓反张;或皮肤瘙痒。

[证候分析]风邪袭表,伤人卫气,腠理疏松,卫气不固,故发热恶风,头痛,汗出;风邪上受,防气失宣,故咳嗽,鼻塞流涕,脉浮缓,苔薄白,为风邪犯卫之征。风邪袭于肌腠,则麻木或瘙痒;风邪侵袭经络伤于经筋,则抽搐强直,甚至角弓反张。

(二)寒淫证候

[临床表现]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身痛,喘咳鼻塞,苔薄白,脉浮紧;或手足拘急,四肢厥冷,脉微欲绝,或腹痛肠鸣,泄泻,呕吐等。

[证候分析]寒邪束表,玄府不通,卫气不能宣发,故发热恶寒,无汗,寒滞经脉则头痛,身痛,皮毛受邪,内舍于肺。肺失宣降,故喘咳,鼻塞;脉浮紧,苔薄白,为寒袭于表之征。寒滞经脉,壅遏气机,则手足拘急;阳气不达四肢,则四肢厥冷;寒凝不温,筋脉收缩,则脉微欲绝;若寒中于里,中阳受损,升降失常,运化不利则腹痛,肠鸣,泄泻,呕吐。

(三)暑淫证候

[临床表现]有伤暑、中暑之别,

伤暑:恶热,汗出,口渴,乏力,尿黄,舌红,苔白或黄,脉虚数。

中暑:发热,卒然昏倒,汗出不止,口渴,气急,甚或昏迷惊厥,舌绛干燥,脉濡数。

[证候分析]暑性炎热升散,最易耗气伤津,其病必见热象,且暑多夹湿,暑湿相混而致病。

伤暑,为外感暑湿之邪,腠理开泄,肌肤汗出,耗气伤津所致。暑性炎热,蒸腾津液,故见恶热,汗多,口渴,尿黄;暑病汗多,气随汗泄,故疲乏而脉虚数,暑夹湿邪,湿泛上焦,故苔白或黄。

中暑,为夏令烈日高温之下,劳动过久,暑热炎蒸,上扰清空,内伤神明,因而卒然昏倒;热则灼气伤津,故发热,口渴,汗出,气急;暑热夹湿,蒙蔽清窍,内陷心包,则昏迷;暑热伤津,化燥生风,风气内动,则惊厥;暑热灼甚,营阴亦伤,故舌绛干燥,湿则脉濡,热则脉数,暑湿相混,则脉象濡数。

(四)湿淫证候

[临床表现]分伤湿与冒湿两类:

伤湿:头胀痛,胸闷,口不渴,身重而痛,发热身倦,小便清长,舌苔白滑,脉濡或缓。

冒湿:首如裹,遍体不舒;四肢懈怠,脉濡弱:湿伤关节,则关节酸痛重着,屈伸不利。

[证候分析]湿性重着,粘滞,其病缠绵。湿淫伤人,湿束皮肉筋骨则胀痛,胸闷,身倦不舒。脉濡缓,苔白滑为伤湿之征。

冒湿多在云瘴山岚,天阴淫雨的晴后湿蒸之时。湿淫重浊,阻滞清阳,故首如裹,湿邪侵入关节,气血不畅则酸痛重着屈伸不利,称之为“着痹”。

(五)燥淫证候

[临床表现]燥淫有温凉之分:

凉燥:头微痛,恶寒,无汗,咳嗽咽痒,鼻塞,舌白而干,脉浮。

温燥:身热有汗,口渴,咽干,咳逆胸痛,甚者痰中带血,上气鼻干,舌干苔黄,脉浮数。

[证候分析]凉燥,多在深秋感人,袭于肺卫,故头微痛,恶寒,无汗,咳嗽,鼻塞,咽痒,口干,脉浮等肺燥的征象。

温燥,每于初秋感人,气偏于热,燥热迫于肺卫,灼液伤津,故身热有汗,口渴咽干鼻干,咳逆胸痛;燥伤肺络,则痰中带血。

(六)火淫证候

火、热、温三邪,其性相近,热轻火重。火是热之极,湿为热之渐,所以,火热,温热常相提并论。三者均为阳盛之象,其性燔灼迫急,易耗津伤液,常导致筋脉失常而动风,迫血妄行而动血。

[临床表现]壮热,口渴,而红目赤,烦躁、谵妄、衄血、吐血、斑疹,或狂越,痈脓,舌质红绛,脉洪数或细数。

[证候分析]火、温、热三气燔灼伤津,故壮热,口渴,而红目参,脉洪数;火热入营血,耗血动血,迫血妄行,则衄血,吐血,发斑发疹;火热燥燔,心肝受灼,则狂躁;火热郁结不解,腐肉成脓,舌质红绛,脉细数,是火热深入营血之征。

(七)疫疠证候

疫疠又名瘟病,属时行病,又叫天行病;如瘟疫、疫疹、瘟黄等,其特点是有传染性,起病时类似壅伤寒,应注意鉴别。详见临床各科。

二、七情病辨证

[临床表现]七情证候多见于内伤杂病。七情太过,方能致病。七情致病,主要表现为阴阳气血的变化,并可伤及五脏,表现五脏的证候。

喜伤,则心神不安,或语无伦次,举止失常。

怒伤,则肝气逆,甚者血苑于上,致神昏暴厥。

忧伤,则情志抑郁,闷闷不乐,神疲乏力,食少纳呆。

思伤,则健忘,怔忡,形体消瘦,睡眠不佳。

悲伤,则面色惨淡,神气不足。

恐伤,则怵惕不安,闭户独处,如恐人将捕之。

惊伤,则情绪不宁,甚则神志错乱,语言举止失常。

[证候分析]喜则伤心,心伤气缓,神志不宁,甚则语无伦次。

怒则伤肝,肝伤气不好而上逆,气逆则血乱,甚则血苑于上而暴厥。

悲忧伤肺,肺伤则气闭不行,郁闷不乐;气消则面色惨淡,神气不足。

忧思伤脾,脾伤则气结,而食少纳呆;甚不思饮食。久病心脾两虚,则怔忡,健忘,失眠,消瘦。

惊思则伤肾,肾伤气虚,则怵惕不安,恐人将捕之。惊则气乱,气乱则内动心神,神气被扰,则情绪不宁,甚或神志错乱。

三、饮食劳伤病辨证

(一)饮食所伤

[临床表现]食伤在胃,则胃痛,食少,恶闻食臭,嗳腐吞酸,胸膈痞满,舌苔厚腻,脉滑有力。食伤在肠,则腹痛,泄泻,不慎误食毒品,则恶心呕吐,或吐泻交作,腹痛如绞。

[证候分析]胃为饮食所伤,胃气失降,纳食无权,故胃痛食少。食伤于肠,小肠失于承受,大肠失于传导,则腹痛,泄泻。食滞于中,脉气壅滞,故脉滑或滑疾或沉实。浊气蒸于上,则舌苔厚腻或口臭。误食毒品,胃肠受损,气机逆乱,则吐泻交作,腹痛如绞。

(二)劳逸所伤

[临床表现]过劳,则倦怠无力,嗜卧,懒言,食少纳呆,脉缓大或浮成细等。过逸,则体胖不便,动则喘甚,心悸短气,肢软无力。

[证候分析]过劳,则伤元气,故倦怠,嗜卧等;过逸,则气机郁滞,血脉不畅,则心悸,喘喝。

(三)房室所伤

[临床表现]团虚,咳嗽咯血,骨蒸潮热,心悸盗汗。阳虚,阳萎早泄,手足清冷,腰酸膝软,梦遗滑精。

[证候分析]房劳过度,精气受伤。阴气虚,则阳亢阴亏,火炎聚痰,有痰有火则咳嗽咯血,骨蒸潮热等症丛生。阳气虚,则精不固而滑精梦遗,阳虚筋脉失于温养,则见阳萎、腰酸膝软,手足清冷等症。

气血津液辨证

1、气血津液辨证的概念:运用脏腑学说中有关气血津液的理论,分析气、血、津液的病变,辨认其所反映的不同证候,叫做气血津液辩证。

2、气血津液辨证的意义,气血津液病变,直接影响脏腑的功能活动,所以与脏腑辩证是密切相关而互参的。

3、气血津液辩证证型:

(1)气病证候,气虚、气陷、气逆、气滞证。

(2)血病证候:血虚、血瘀、血热、血寒证。

(3)气血同病证候:气滞血瘀、气虚血瘀、气血两虚、气不摄血、气随血脱证。

(4)津液病证候:津亏、水肿、痰饮证。

一、气病辩证

(一)气虚证

[临床表现]气虚证以脏腑功能不足为特点,具体症状为:少气懒言,神疲乏力,头晕目眩、自汗,活动时诸症加剧,舌淡苔白,脉虚无力。

[证候分析]气虚证多由久病、过劳或年老体弱而发病。

元气亏虑,则少气懒言,神疲乏力;气虚清阳不升,则头晕目眩;气虚卫外不固则自汗;劳则气耗,故活动后诸症加剧,舌、脉均为气虚之征。

(二)气陷证

[临床表现]见一般气虚证,突出表现脏器下垂及下陷症状。如,久痢久泄、腹部坠胀、脱肛等。舌淡苔白、脉弱。

[证候分析]气陷证多由气虚证发展而来,气虚无力升举而下陷的证候,多由劳伤所致。

脾失健运,清阳不升,气陷于下,则久泄久痢;中气下陷则腹部坠胀,脱肛或子宫脱垂;气陷于下,则阳气不升,故舌谈、脉弱。

(三)气滞证

[临床表现]胀闷、疼痛。

[证候分析]病邪内阻,七情郁结,或阳虚不运,均可引起本证。

邪实或正虚,使气机郁滞,轻则胀闷,重则疼痛。胀闷、疼痛是气滞证的辨证要点,但还需辨明原因,确定部位,才有意义。如食积胃脘,胃气郁滞,则胃脘胀满,甚者疼痛。

(四)气逆证

[临床表现]临床以肺胃之气上逆,肝气升发太过为多见。肺气上逆则咳嗽喘息;胃气上逆则呃逆,嗳气,恶心,呕吐;肝气上逆则头痛,眩晕,昏厥,呕血等。

[证候分析]外邪或痰浊壅遏肺气,不得宣发肃降,上逆而发咳喘。寒、痰、食积等停留于胃,胃失和降,上逆而为呃逆,嗳气、恶心、呕吐。郁怒伤肝,肝气升发太过,肝气上逆而见头晕、眩晕,甚则昏厥;血随气逆而上涌,可见呕血等症。

二、血病辩证

(一)血虚证

[临床表现]濡养不足及心神失常两方面的特点。面色无华,唇色淡白,爪甲苍白,头晕眼花,心悸失眠,手足发麻,妇女月经量少色淡,衍期甚或闭经,脉细无力。

[证候分析]血虚证多因化源不足,失血过多,引起血液亏虚,脏腑百脉失养,表现全身虚弱的证候。

血主濡养,血虚则肌肤失养,面唇爪甲舌体皆呈淡白色。血虚脑失养.目睛失滋则头晕眼花。心失血养则心悸。神不守舍则失眠。经脉失养则手足发麻。血虚脉道失充则细无力。血虚经血乏源,故月经量少色淡,月经衍期甚或闭经。

(二)血瘀证

[临床表现]具有五个特点:

疼痛:痛如针刺刀割,固定不移,拒按,常夜间加剧。

肿抉:体表肿块青紫,腹内肿块固定不移(癥积)。

紫绀:口唇爪甲紫暗,或皮下紫斑,或肤表丝状如缕,或腹部青筋外霹,或下肢筋育胀痛。

出血:若出血,则反复不止,其色紫暗,挟杂血块,或大便色黑(潜血)

其他:面色黧黑,肌肤甲错,妇女常见经闭。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

[证候分析]血瘀多由寒凝、气滞、血虚及外伤等原因引起。

疼痛:瘀血内停,脉络不通,气机受阻,不通则痛。瘀血为有形实邪,阻碍气血运行,故痛有定处。剧如针刺刀割;按之气机更滞,故疼痛加剧。夜间阳入于脏,阴气用事,阴血凝滞更甚,故疼痛入夜加重。

肿块:瘀血阻塞脉络,气血不行,日久不散,逐成肿块。在肌肤可见青紫,在腹内为症积。

紫绀:瘀血内停,故在唇甲、肤表可见紫绀,或丝状如缕;停于肝脉,则腹部青筋暴露;瘀于下肢,则青筋隆起,弯曲,甚蜷曲成团。

出血:瘀血内阻,血不循经而外溢,故出血反复不已,甚色青暗,多杂血块。

其他所见均为瘀血内停之征。

(三)血热证

[临床表现]以出血和热象为特点。咳血、吐血、尿血、衄血等。其血色鲜红,质稠,不夹血块。发病多急,舌红绛,脉弦数。

[证候分析]血热证多由烦劳、嗜酒、伤肝、房室过度等原因引起脏腑火热炽盛,迫血妄行而致。

脏腑火热炽盛,热扰营血,络伤血不循经面血溢。因所伤脏腑不同,故出血部位也不同。肺络伤则咳血;胃络伤则吐血;膀胱络伤则尿血;衄血有鼻衄、齿衄、舌衄、肌衄,皆与所属脏腑火热炽盛,络脉损伤有关。舌红绛,脉弦数皆为血分火热炽盛之征(本条论述为内伤杂病的血热证)。

(四)血寒证

[临床表现]血寒证以寒象,瘀血和疼痛为特点。手足疼痛,肤色紫暗发凉,恶寒。得温则痛减,舌淡苔白,脉沉迟涩;妇女少腹冷痛,形寒肢冷,月经衍期,紫暗夹有血块。

[证候分析]血寒证:多由感受寒邪引起。

寒性收引而凝滞,寒邪侵袭经脉,血行不畅则局部冷痛,肤色紫暗。血得温则行,得寒则凝,故喜暖怕凉,得温痛减。见于妇女,经前贪凉,寒客血脉,宫寒血瘀,而见少腹冷痛诸症。舌淡苔白,脉沉迟涩为里寒血瘀之征。

三、气血同病辨证

(一)气滞血瘀证

[临床表现]本证以气滞和血瘀所表现的症状为特点。胸胁胀闷,走窜疼痛,急躁易怒,胁下痞块,刺痛拒按。舌紫暗或见瘀斑,脉涩。妇女可见经闭、痛经或经色紫暗有血块等。

[证候分析]情志不遂,或外邪侵袭,疏泄失常。肝气郁结则胸胁胀闷走窜疼痛;肝气郁结则烦躁易怒;肝郁日久,血行不畅,瘀血内停,渐成胁下痞块。气滞与血瘀,互为因果,气滞导致血瘀,故疼痛益甚如针刺而拒按。肝血瘀滞,经血不畅,则见经闭;肝脉抵小腹,肝气郁滞,血行不畅,而致痛经。舌紫、脉涩均为瘀血内阻之征。

(二)气虚血瘀证

[临床表现]面包淡白或晦滞,身倦乏力,少气懒言,疼痛如刺,常见于胸胁。痛处不移而拒按。舌淡暗或有紫斑,脉沉涩。

[证候分析]本证是气虚无力,血行瘀阻而表现的证候,常因病久气虚,渐致瘀血内停而引起。而色淡白,身倦乏力,少气懒官,为气虚之症。气虚血行缓滞,瘀阻络脉,血瘀内停,故面色晦滞,疼痛如刺面拒按。临床以心肝病变为多,故疼痛多在胸胁。气虚舌淡,血瘀紫暗,沉脉主里,涩脉主瘀,是气虚血瘀证的常见舌脉。

(三)气血两虚证

[临床表现]头晕目眩,少气懒言,乏力自汉汗,面色淡白或萎黄,心悸失眠舌淡而嫩,脉细弱等。

[证候分析]本证是气虚与血虚同时存在的证候。多因久病,气虚不能生血,或血虚无以化气所致。辨证以气虚与血虚证候为依据。少气懒言,乏力自汗,为脾肺气虚之象,血不养心则心悸失眠,血虚不能充养脉络,则见唇甲淡白,脉细弱。气血两虚不能上荣于面、舌,则面色淡白或萎黄,舌淡嫩;不得外养肌肉致形体瘦弱。

(四)气不摄血证

[临床表现]以气虚证及出血证为特征。如吐血、便血、皮下瘀斑、崩漏等;气短、倦怠无力,面白无华,舌淡、脉细弱等。

[证候分析]本证为气虚不能统摄血液而见失血的证候,多由久病或失血所致。气虚统摄无权,血即离经而外溢。溢于胃肠则吐血、便血;溢于肌肤则皮下瘀斑;脾失统摄,冲任不固,则见崩漏。气虚则气短,倦怠乏力,血虚则面白无华,舌淡、脉细弱,皆为气血不足之征。

[证候鉴别]血虚与血热证的出血特点,气不摄血证的出血多见慢性病程,性质属虚证,血色淡而质薄,舌淡脉细届。而血热妄行之热证所致出血,多见急性病程,性质属实证,血色鲜红质稠,舌质红绛脉弦数。二者不难鉴别。

(四)随气脱血证

[临床表现]大出血时突然表现亡阳的特点。四肢厥冷,大汗淋漓,甚至晕厥。舌淡,脉微细欲绝。

[证候分析]气随血脱证,以大量出血时随即出现气脱之症为诊断依据。大量出血,气无所附而随之外脱,气脱阳亡,不能上荣则面色苍白,不能温煦则手足厥冷,不能温固肌表则大汗淋漓;神随气散无所主则晕厥,血失气脱,故舌淡,脉微细欲绝。阳气浮越而外亡,则脉浮大而散。内出血,每可突然出现气脱阳亡之危证,应予以注意。

四、津液辩证

(一)津液不足证(津亏、津伤证)

[临床表现]以“干燥”症为特点。口燥咽干,唇燥而裂,皮肤干枯无泽,大便干结,小便短少,舌红少津,脉细数。

[证候分析]以肌肤、口唇,咽干燥及尿少便干为审证依据。津液不足,不能上滋则口燥咽干,唇燥而裂。外不能濡养则皮肤枯槁;下不能化生,濡润大肠则尿少便干。舌红少津,脉细数为津液不足之征。

(二)水液停聚证

1、水肿

[临床表现]阳水者,头面浮肿,从眼睑开始,继而遍及全身,小便短少,来势迅速,皮肤薄而光亮。外感引起者,常伴恶风,恶寒,发热,关节酸重,苔簿白,脉浮紧;由水湿漫淫引起者,则来势较缓,全身水肿,按之没指,肢体困重,小便短少,脘闷纳呆,泛恶欲吐,苔白腻,脉沉。

阴水者,水肿腰以下为重,按之凹陷不起,小便短少,纳呆便溏,面色白,神倦肢困,舌淡苔白滑,脉沉;或水肿日剧,小便不利,腰膝酸冷,四肢不温,畏寒神疲,面色白或灰滞,舌淡体胖苔白滑,脉沉迟无力。

[证候分析]阳水以发病急,来势猛,先见眼睑头面,上半身肿甚者为辩证要点。感受外邪,肺卫受病,宣降失常,通调失职,水津失布,泛溢肌肤,风与水相博而成风水证。肺位上焦,宣发受阻,水液停滞,所以水肿先见头面眼睑,三焦不利,膀胱气化失司,故小便短少,三焦具病,水无去路,泛溢肌肤。所以来势迅速,肌表簿而光亮。风邪引起,故见恶风,恶寒,发热,关节酸重,咽痛等卫表症状。风水相博,其证属实,苔薄白,脉浮紧是风水偏寒,舌红,脉浮数,为风水偏热、若水湿浸淫之阳水,则为脾土受困,运化失职而成,其肿渐及全身,来势较缓。水湿困脾,湿渍肢体,则肢体沉重困倦;膀胱气化失司则小便短少;脾病及胃,湿蕴中焦则脘闷纳呆;胃气上逆则泛恶欲吐。苔白腻,脉沉,为水湿内盛之征。

阴水以发病缓慢,来势徐缓,水肿以足部开始,腰以下肿甚者为辨证赛点。脾虚不能运化水湿,肾虚不能升清降浊,水势趋下,故水肿从足部开始,腰以下为重,按之凹陷不起。阴水正气虚衰,气血不能上荣,则面白色淡;神疲体倦,水湿内停。中远失常则纳呆便溏。苔白滑,病本在里,故见沉脉。

久病不愈,脾肾具虚,肾阳不足,膀胱不利,则小便不利;肾虚则腰膝酸冷;碎肾阳虚,不能温煦肢体,则四肢不温,畏寒神疲;阳虚水停则面白;肾虚水泛则面色灰滞;阳虚水寒之气内盛,则舌淡体胖、苔白滑面脉沉迟无力。

2、痰饮:分痰证和饮证两类。

[临床表现]痰证,咳喘咯痰胸闷,脘痞不舒,纳呆恶心,呕吐痰涎,头晕目眩;喉中痰鸣,甚者神昏癫狂;肢体麻木,半身不遂,瘰疬气痿,痰核乳癖,喉中异物感;舌苔白腻或黄腻,脉滑等。

饮证;则见咳嗽气喘,胸闷,痰液清稀色白量多,喉中痰鸣,倚息不得平卧。甚则心悸,下肢浮肿,或脘痞腹胀,水声漉漉,食少纳呆;或胸胁胀闷作痛,咳喘引痛,舌苔白滑,脉弦。

[证候分析]痰饮表现多端,“诸般怪证皆属于痰”。临床有风痰,热痰,寒痰,湿痰,燥痰之分。痰阻于肺,宣降失常,肺气上逆,则咳喘,咯痰;气为痰阻,肺气不利则胸闷不舒。痰滞于胃,胃失和降,则脘痞纳呆;胃气上逆则恶心呕吐痰涎;痰阻清阳,则头晕目眩。若痰迷心窍,心神受蒙,则神昏癫狂;痰随气逆,则喉中痰鸣。痰阻经络,则肢体麻木,甚则半身不遂:痰结皮下肌肉,凝聚成块;在颈可见瘰疬;在肢体可见痰核;在乳房可见乳癖;在咽多发梅核气。苔腻多主痰,白腻为湿痰,黄腻为热痰,脉滑为痰之征。

饮证多停于肺、胃肠、胸胁等部位,有痰饮、悬饮、溢饮、支饮之分。饮停于肺,肺气上逆,则咳喘胸闷;饮为阴邪,质地稀薄,故痰液清稀色白量多;饮阻气逆而不降,故喉中痰鸣,喘息不能平卧。本病多反复,病久心阳亦伤,水饮凌心而见心悸;阴虚水湿下注,则下肢浮肢;饮停胃肠,气机不畅,故脘痞腹胀,胃中有振水声;水饮在肠,肠间有漉漉水鸣声。水饮内停,胃气上逆则泛吐清水,饮停胸胁,气机受阻,故胸胁胀闷不舒作痛;饮邪阻肺,肺气上逆,故咳嗽气喘,并有牵引疼痛感。饮为阴邪,故苔白滑;脉弦主饮,为水饮病常见的脉象。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隔线----------------------------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电话: 地址: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