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脘穴 1拼音zhōngwǎn 2英文参考ZhōngwǎnCV12[中国针灸学词典] zhōngwǎn[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 CV12[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 RN12[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 3概述穴位中脘汉语拼音Zhongwan罗马拼音Chungwan美国英译名MiddleEpigastrium各国代号中国CV12日本12法国莫兰特氏VC12富耶氏VC12德国KG12英国Cv12美国Co12中脘为经穴名(ZhōngwǎnCV12,RN12)[1][2]。出《脉经》。《脉经》名中管[3]。别名上纪(《黄帝内经素问·气穴论》)、胃脘(《黄帝内经素问·气穴论》)、太仓(《黄帝内经灵枢·根结》)、大仓(《西方子明堂灸经》)、胃管(《脉经》)、胃腕(《经穴汇解》)、中管(《备急千金要方》[4]《脉经》[5])、胃募(《千金翼方》)。属任脉[1]。中脘是胃的募穴,八会穴之腑会,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足阳明胃经、任脉的交会穴[1][6][3]。中即中间,脘即胃脘,此穴当胃脘之中部,故名中脘[1]。中脘穴主要用于脾胃疾患等:如腹痛,腹胀,胃脘痛,急慢性胃炎,胃扩张,胃痉挛,胃下垂,消化性溃疡,急性肠梗阻,消化不良,肠鸣,泄泻,痢疾,便秘,失眠,精神病,高血压,黄疸,疳积,虚劳吐血,胃痛,呕吐,吞酸,呃逆,癫狂,纳呆,反胃,食不化,霍乱,吐血,便血,肠痈,脏躁,惊悸,怔忡,癫痫,产后血晕,阴挺,哮喘,痰多,中风,尸厥,急惊风,真心痛,鼓胀,虚劳,痿证,荨麻疹,奔豚,头痛,中暑,疳疾,水肿,胁下坚痛,喘息不止,胃炎,胃溃疡,子宫脱垂,食物中毒等。 4中脘穴的别名上纪(《黄帝内经素问·气穴论》) 胃脘(《黄帝内经素问·气穴论》) 太仓(《黄帝内经灵枢·根结》) 大仓(《西方子明堂灸经》) 胃管(《脉经》) 胃腕(《经穴汇解》) 中管(《备急千金要方》[4]《脉经》[5]) 胃募(《千金翼方》) 5出处《黄帝内经素问·气穴论》:背与心相控而痛,所治天突与十椎及上纪。上纪者,胃脘也,下纪者,关元也。 《黄帝内经灵枢·根结》:太阴根于隐白,结于太仓。《难经·四十五难》:经言八会者,何也?然腑会太仓。 《针灸甲乙经》:中脘,在上脘下一寸,居心蔽骨与脐之中。 6穴名解中即中间,脘即胃脘,此穴当胃脘之中部,故名中脘[1]。 中,有方位之义。脘,指胃府。《黄帝内经灵枢·胀论》:“胃者,太仓也。”《难经·第四十五难》:“府会太仓。”注:“太仓即中脘穴。”《黄庭内景经》:“脾长一尺掩太仓。”注:“太仓,胃也。”《黄庭外景经》:“时念太仓不饥渴。”注:“胃也。”又注曰:“太仓肚府。”又曰:“太仓,胃管神名。”《老子·中经》:“胃为太仓,三皇五帝之厨府也。”又泛指脾胃为太仓。《中黄经》:“太仓,脾府也。”《黄庭内景经》:“是为太仓两明堂。”注:“太仓,脾府。”又官名。《汉书·百官表》大司农属官有太仓令丞。故太仓者,亦即脾胃为仓廪之官之意。中脘,指穴当胃体的中部,相对于上脘及下脘而言,又是直接指胃而言,故又名太仓。[7] 7特异性中脘是胃的募穴[1][6][3][4]。 中脘是八会穴之腑会[1][3]。 中脘是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足阳明胃经、任脉的交会穴[1][6][3][4]。 中脘是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足阳明胃经的交会穴[4]。 8所属部位上腹[8] 9中脘穴的定位标准定位:中脘穴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6]。 中脘穴位于腹正中线,脐上4寸[3]。 中脘穴位于上腹部,脐中上4寸,前正中线上。仰卧取穴[1]。 中脘穴在任脉的位置 中脘穴在下腹部的位置 中脘穴在下腹部的位置 中脘穴在下腹部的位置(肌肉) 中脘穴在下腹部的位置(内脏) 10中脘穴的取法在脐上4寸,腹中线上,仰卧取穴。 中脘穴位于上腹部,脐中上4寸,前正中线上。仰卧取穴[1]。 仰卧位,于胸剑联合至脐中连线的中点处取穴[9]。 快速取穴:在上腹部,肚脐与胸剑联合连线的中点处即是中脘穴[10]。 11中脘穴穴位解剖中脘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腹白线、腹横筋膜、腹膜外脂肪、壁腹膜。浅层主要布有第八胸神经前支的前皮支和腹壁浅静脉的属支。深层有第八胸神经前支的分支。 11.1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腹白线→腹横筋膜→腹膜外脂肪→壁腹膜[1]。 皮肤→皮下组织→腹白线→腹横筋膜[11]。 11.2穴区神经、血管浅层有肋间神经前皮支分布;深层有肋间神经和腹壁上动脉分布;再深层可及腹腔[11]。 布有第七肋间神经的前皮支和腹壁上动、静脉[3]。 12中脘穴的功效与作用中脘穴具有和胃健脾、降逆利水的功效。 中脘穴有理气和胃、化湿降逆等作用[1]。 中脘穴治疗疾病广泛。由于胃与多条经脉关系密切,如手太阳经“抵胃,属小肠”;手太阴经“还循胃口”;足太阴经“属脾,络胃……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其络脉“入络肠胃”;足阳明经“下膈,属胃,络脾”;足厥阴经“挟胃,属肝,络胆”。根据“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原则,取本穴可治与胃有关的经脉病,也就是说,多条经脉异常所引起的胃病均可取本穴治疗。又因中脘穴为胃的募穴,胃主受纳、腐熟水谷,为五脏六腑之海,饮食入胃,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若胃腑功能失常,气血生化之源不足,脏腑经脉失养,可导致很多疾病的发生,因此治胃是治疗很多疾病之本。综上所述,本穴是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必用穴,任何原因引起的脾胃虚弱、运化失司,均可取中脘为主进行治疗,同时,本穴也是治疗多种疾病的常用穴。[4] 治疗脾胃疾患的常用穴之一,有和胃健脾、通降腑气之功[7]。 13中脘穴主治病证中脘穴主要用于脾胃疾患等:如腹痛,腹胀,胃脘痛,急慢性胃炎,胃扩张,胃痉挛,胃下垂,消化性溃疡,急性肠梗阻,消化不良,肠鸣,泄泻,痢疾,便秘,失眠,精神病,高血压,黄疸,疳积,虚劳吐血,胃痛,呕吐,吞酸,呃逆,癫狂,纳呆,反胃,食不化,霍乱,吐血,便血,肠痈,脏躁,惊悸,怔忡,癫痫,产后血晕,阴挺,哮喘,痰多,中风,尸厥,急惊风,真心痛,鼓胀,虚劳,痿证,荨麻疹,奔豚,头痛,中暑,疳疾,水肿,胁下坚痛,喘息不止,胃炎,胃溃疡,子宫脱垂,食物中毒等。 中脘穴主要用于脾胃疾患等:如腹痛、腹胀、胃脘痛、急慢性胃炎、胃扩张、胃痉挛、胃下垂、消化性溃疡、急性肠梗阻、消化不良、肠鸣、泄泻、痢疾、便秘,以及失眠、精神病、高血压、黄疸、疳积、虚劳吐血等[1]。 中脘穴主治胃痛、呕吐,吞酸、呃逆、腹胀、泄泻、黄疸、癫狂[11]。 中脘穴主治胃脘痛,呕吐,呃逆,纳呆,疳积,反胃,食不化,霍乱,吐血,肠鸣,腹胀,泄泻,便秘,便血,肠痈;失眠,脏躁,惊悸,怔忡,癫痫;产后血晕,阴挺;哮喘,痰多;中风,尸厥,急惊风,真心痛;黄疸,鼓胀,虚劳,痿证,荨麻疹,奔豚,头痛,中暑[9]。 中脘穴主治胃痛,呕吐,呃逆,反胃,腹痛,腹胀,泄泻,痢疾,疳疾,黄疸,水肿[3]。 治胃痛,腹痛,腹胀,呕逆,反胃,食不化;肠鸣,泄泻,便秘,便血,胁下坚痛;喘息不止,失眠,脏躁,癫痫,尸厥。胃炎,胃溃疡,胃扩张,子宫脱垂,荨麻疹,食物中毒。 14刺灸法14.1刺法一般直刺0.5~1.0寸。孕妇慎用。如有肝脾肿大者不宜向左右侧及上方透刺[1]。 直刺0.5~1寸[1][9],局部酸胀沉重[9],胃部有收缩感[9]。 直刺1~1.5寸[3][11]。 注意:孕妇慎用[1]。 中脘穴深部有胃、胰腺、腹主动脉,直刺不宜过深,瘦弱患者尤宜谨慎[9]。 如有肝脾肿大者不宜向左右侧及上方透刺[1][9]。 14.2灸法可灸[1][9][11]。 艾炷灸5~10壮;或艾条灸15~30分钟[3]。 药物天灸[9]。 强身保健采用瘢痕灸[9]。 15中脘穴的配伍中脘配天枢,有和胃降逆,化湿去秽的作用,主治霍乱吐泻。 中脘穴配天枢、内关、气海治急性肠梗阻[1]。 中脘穴配天枢、足三里治痢疾[1]。 中脘配天枢、足三里、内庭,治霍乱吐泻[9]。 中脘配气海,有益气摄血的作用,主治便血,呕血,脘腹胀痛。 中脘配足三里,有调和胃气,升提脾气,去湿化浊的作用,主治胃痛,泄泻,黄疸,四肢无力。 中脘配足三里,治腹满[9]。 中脘配胃俞,属俞募配穴法,有调中和胃,宽中利气的作用,主治胃脘胀满,食欲不振,呕吐呃逆。 中脘配内关,治呕吐[9]。 中脘穴配内关、梁丘治胃痛[1]。 中脘配脾俞、天枢、三焦俞、大肠俞、足三里、三阴交,治久痢[9]。 中脘配大陵、劳宫、足三里、然谷、太溪,治黄疸[9]。 16特效按摩在中脘穴或摩或按,可治疗胃痛、呕吐等症[10]。 17文献摘要《针灸甲乙经》:心痛身寒,难以俯仰,心疝气冲胃,死不知人,中脘主之。伤忧悁思气积,中脘主之。腹胀不通,寒中伤食,饮食不化,中脘主之。小肠有热,溺赤黄,中脘主之。溢饮胁下坚痛,中脘主之。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心下胀满,伤饱食不化,霍乱吐泻不自知,心痛,温疟,伤寒,饮水过多,腹胀气喘,因读书得奔豚气上攻,伏梁,心下状如覆杯,寒癖结气。针入八分,留七呼,泻五吸。 《针灸大成》:主五膈,喘息不止,腹暴胀,中恶,脾疼,饮食不进,反胃,赤白痢,寒癖,气心疼,伏梁,心下如覆杯,心膨胀,面色萎黄,天行伤寒,热不已,温疟先腹痛,先泻,霍乱,泻出不知,饮食不化,心痛,身寒,不可俯仰,气发噎。 《针灸大成》:手太阳、少阳、足阳明、任脉之会。 《针灸聚英》:素注,针一寸二分,灸七壮……胃虚而致太阴无所禀者,于足阳明募穴中导引之。 《类经图翼》:孕妇不可灸。 《循经考穴编》:一切脾胃之疾,无所不疗。 《行针指要歌》:或针吐,中脘气海膻中补,反胃吐食一般医。 18中脘穴研究进展18.1对胃肠功能的调整作用针刺中脘对胃肠功能有调整作用,这种作用与原来的功能状态和针刺手法有关。如原来处于软弱或中等度蠕动状态时,可使蠕动增强,如原来处于较强状态时,则这种作用不明显。当用弱刺激时,可促进胃蠕动;强刺激时,则抑制胃蠕动。对胃酸分泌也有一定促进作用。用辣根过氧化物酶注入中脘,观察脊神经节内标记细胞的节段性分布,发现中脘传入神经元在脊神经节的节段为第7胸椎至第2腰椎。由于该节段与胃肠的神经传人节段在形态学上有所重叠交汇,因此本穴针刺能调整胃肠功能。[9] 针刺中脘,可使胃蠕动增强,幽门开放,肠鸣音增加,空肠蠕动增强[1]。 现代研究表明,针刺中脘穴对胃肠功能有调整作用,可使健康人的胃蠕动增强,表现为幽门开放,胃下缘轻度升高。据报道,针刺中脘后,空肠黏膜皱襞增深、增密,空肠动力增强,上段尤为明显。泻法针刺胃癌患者中脘、足三里穴,可增加胃酸分泌。电针动物中脘等穴,弱刺激促进胃运动,强刺激则抑制胃运动。前者使胃电加强,后者使胃电抑制。[7] 18.2对肺功能的影响针刺中脘可增加安静时通气量、耗氧量和最大通气量[9]。 18.3对血液的影响针刺中脘可使白细胞明显上升,中性粒细胞比例也相应上升[9]。对脾功能亢进而白细胞减少者也有同样效果[9]。 18.4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艾灸小鼠的“中脘”,隔日1次,共3次,分别测定肝、脾、腹腔巨噬细胞的吞噬活性,结果发现,艾灸组和对照组的吞噬细胞活性均有一定增强,而以肝、腹腔巨噬细胞活性最为显著(P0.05)。另有人以接种S肉瘤的小鼠为模型,小艾炷灸“中脘”,观察艾灸对肿瘤的抑制作用时发现,艾灸能抑制癌鼠瘤体的增大,提高癌鼠血浆cAMP/cGMP值,增强其脾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毒活性、脾淋巴细胞的PHA诱导转化功能和脾淋巴细胞对绵羊红细胞(SR-BC)诱导的空斑形成细胞(PFC)反应能力。[9] 艾灸中脘,见小白鼠的单核巨细胞吞噬机能增强[1]。 18.5对膀胱张力的作用针中脘穴对膀胱张力有调整作用[7]。 18.6治疗胆绞痛用解痉止痛膏贴中脘穴。取白芷10g,花椒15g,研成细末,韭菜、葱白各20个和苦楝子50g捣烂如泥,用白醋50ml将上药调成糊状,贴于中脘穴,24小时换贴1次,连贴2~4次。 18.7解除幽门痉挛据报道指压中脘后,在X线下发现胃蠕动增强,例患者中有94例波频增加,波速增快,幽门痉挛解除。 18.8对小肠的蠕动的影响针刺中脘穴对小肠的蠕动有促进作用,尤其能促进空肠的蠕动。 18.9治疗糖尿病动物实验提示对实验性糖尿病家兔单灸中脘,可降低血糖和尿素氮[7]。 19参考资料^[1]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2]孙国杰主编.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3]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4]王民集,朱江,杨永清主编.中国针灸全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5]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6]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M].北京:科学出版社,. ^[7]柴铁劬.针灸穴名解[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8]孙国杰主编.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9]王民集,朱江,杨永清主编.中国针灸全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10]查炜.经络穴位按摩大全[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11]孙国杰主编.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感恩有你 中国老张 非著名艾灸从业人员 本平台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内容仅供参考,不能作为医疗诊断依据,如有问题请及时就医。 中国老张,愿做大家艾灸路上健康的守护者。有艾灸问题记得留言或咨询俺哦. 感谢大家的分享与支持!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