泄泻属临床常见疾病,与多个脏腑有关。脾肾关系密切,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脾、肾二脏病变所引起的泄泻,临床症状具有相似性,往往难以区别。脾主运化水谷,若脾气亏虚,运化不利,水液则停留于肠,或脾阳亏虚,升举无力,清阳不升,则导致大便稀溏,甚则泄泻。肾主水,主闭藏,肾阳可蒸化水液,闭藏精气,若肾精亏虚,无权蒸化水液,或无力闭藏,也可出现大便稀溏。 因脾致泄主要由于脾不运化,土不制水,水谷不化转为湿邪,流转肠道而致,其治应当燥脾化湿。燥脾即健脾助运,促进脾运恢复。因肾致泄乃阳虚火衰,蒸化无权,封藏无权而致。脾泄可见大便稀溏,脘腹冷痛,喜温喜按,四肢乏力,纳呆等,而肾泄可见大便稀溏,甚则无法控制,滑泄或大便滑脱,腰膝冷痛等。由于脾肾在生理上密切联系,故二脏所致泄泻有相似的地方,但脾泄阳虚较轻,肾泄阳虚较甚,临证时需要细心辨别。 正如在《医宗必读》九泄治法中,提出泄泻治脾、治肾的方法。“一曰燥脾,土德无惭,水邪不滥,故泻皆成于土湿,湿皆本于脾虚,仓廪得职,水谷善分,虚而不培,湿淫转甚,经云虚者补之是也。一曰温肾,肾主二便,封藏之本;况肾属水,真阳寓焉。少火生气,火为土母,此火一衰,何以运行三焦,熟腐五谷乎?故积虚者必挟寒,脾虚者必补肾,经云寒者温之是也。” 典型病案: 杜某,男性,86岁 初诊:年10月13日 多年来腹部畏寒,肠鸣,秋冬季明显,得温则缓,午后明显,腹或胀,大便并日行,易泻,纳可,舌淡红,苔薄腻,脉细。 木香3诃子肉10肉豆蔻3炒白术10 炒白芍10桂枝5益智仁10补骨脂5 吴茱萸2党参10神曲10茯苓10 7付 二诊:年10月20日 无明显变化,腹或胀,纳可,大便并日行,天气变化则明显,苔薄,脉细。 党参10茯苓10炒白术10炮姜3 木香3益智仁10炒苍术5陈皮6 神曲10草果仁3炒白芍10防风6 7付 三诊:年10月29日 大便转正,腹仍畏寒,舌淡红,苔薄腻,脉细。 上方加藿香10葛根10 14付 按:本案病人因腹部畏寒,秋冬明显,大便易溏,肠鸣,初诊考虑患者多年患病,又为86岁高龄,初辨为肾阳亏虚,治以温肾固涩为法,选真人养脏汤加减。二诊时,诉上方无效,可知方不对证,改为健脾燥湿止泻法,选用平胃散、异功散加减。三诊时诉症状改善,大便转正,唯腹部仍畏寒,加藿香、葛根芳香化湿升阳。脾、肾两脏在人体中分别为后、先天之本,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在治疗时,先治后治尚有不同观点。恩师尤松鑫教授主张脾病则治脾为主,肾病则治肾为主,脾肾同病者则应当治脾为主,以巩固后天以滋补先天。 正所谓: 泄泻源杂治多繁,涉及脾肾多因虚; 气虚阳虚或兼见,症有类似需细辨; 脾肾各治有主次,兼则治脾固后天。 灵兰中易堂传承精华,发扬国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