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业医师陪读班-四步定位做题法8 1、普通感冒与时行感冒 普通感冒病情较轻,全身症状不重,少有传变。在气候变化时发病率可以升高,但无明显流行特点。若感冒一周以上不愈,发热不退或反见加重,应考虑感冒继发它病,传变入里。 时行感冒病情较重,发病急,全身症状显著,可以发生传变,化热入里,继发或合并它病,具有广泛的传染性、流行性。 2、肺痨与肺痿 两者病位均在肺,但肺痿是肺部多种慢性疾患后期转归而成,如肺痈、肺痨、久嗽等导致肺叶痿弱不用,俱可成痿。 肺痨后期可以转成肺痿,但必须明确肺痨并不等于就是肺痿,两者有因果轻重的不同。若肺痨的晚期,出现干咳、咳吐涎沫等症者,即已转属肺痿之候。 在临床上肺痿是以咳吐浊唾涎沫为主症,而肺痨是以咳嗽、咳血、潮热、盗汗为特征。 3、咳嗽与咳喘 咳嗽仅以咳嗽为主要临床表现,不伴喘证; 咳喘则咳而伴喘,常因咳嗽反复发作,由咳致喘,临床以咳喘并作为特点。 4、哮病与喘证 哮病和喘证都有呼吸急促、困难的表现,哮必兼喘,但喘未必兼哮。 哮指声响言,喉中哮鸣有声,是一种反复发作的独立性疾病; 喘指气息言,为呼吸气促困难,是多种肺系急慢性疾病的一个症状。 5、哮病与支饮 支饮亦可表现痰鸣气喘的症状,大多由于慢性咳嗽经久不愈,逐渐加重而成咳喘,病情时轻时重,发作与间歇的界限不清,以咳嗽和气喘为主,与哮病之间歇发作,突然起病,迅速缓解,喉中哮鸣有声,轻度咳嗽或不咳有明显的差别。 6、喘证与气短 两者同为呼吸异常。 喘证呼吸困难,张口抬肩,实证气粗声高,虚证气弱声低; 短气亦即少气,主要表现呼吸浅促,或短气不足以息,似喘而无声,亦不抬肩。 气短进一步加重,亦可呈虚喘表现。 7、黄疸与萎黄 黄疸发病与感受外邪、饮食劳倦或病后有关;其病机为湿滞脾胃,肝胆失疏,胆汁外溢;其主症为身黄、目黄、小便黄。 萎黄之病因与饥饱劳倦、食滞虫积或病后失血有关;其病机为脾胃虚弱,气血不足,肌肤失养;其主症为肌肤萎黄不泽,目睛及小便不黄,常伴头昏倦怠,心悸少寐,纳少便溏等症状。 8、阳黄与阴黄 临证应根据黄疸的色泽,并结合症状、病史予以鉴别。 阳黄黄色鲜明,发病急,病程短,常伴身热,口干苦,舌苔黄腻,脉象弦数。急黄为阳黄之重症,病情急骤,疸色如金,兼见神昏、发斑、出血等危象。 阴黄黄色晦暗,病程长,病势缓,常伴纳少、乏力、舌淡、脉沉迟或细缓。 9、胁痛与悬饮 悬饮亦可见胁肋疼痛,但其表现为饮留胁下,胸胁胀痛,持续不已,伴见咳嗽、咯痰,咳嗽、呼吸时疼痛加重,常喜向病侧睡卧,患侧肋间饱满,叩呈浊音,或兼见发热,一般不难鉴别。 10、痿证与偏枯 偏枯亦称半身不遂,是中风症状,病见一侧上下肢偏废不用,常伴有语言謇涩、口眼歪斜,久则患肢肌肉枯瘦,其瘫痪是由于中风而致,二者临床不难鉴别。 11、痹证与痿证 痹证是由风、寒、湿、热之邪流注肌腠经络,痹阻筋脉关节而致。 鉴别要点首先在于痛与不痛,痹证以关节疼痛为主,而痿证则为肢体力弱,无疼痛症状; 其次要观察肢体的活动障碍,痿证是无力运动,痹证是因痛而影响活动; 再者,部分痿证病初即有肌肉萎缩,而痹证则是由于疼痛甚或关节僵直不能活动,日久废而不用导致肌肉萎缩。 12、惊悸与怔忡 心悸可分为惊悸与怔忡。大凡惊悸发病,多与情绪因素有关,可由骤遇惊恐,忧思恼怒,悲哀过极或过度紧张而诱发,多为阵发性,病来虽速,病情较轻,实证居多,可自行缓解,不发时如常人。 怔忡多由久病体虚,心脏受损所致,无精神等因素亦可发生,常持续心悸,心中惕惕,不能自控,活动后加重,多属虚证,或虚中夹实。病来虽渐,病情较重,不发时亦可兼见脏腑虚损症状。惊悸日久不愈,亦可形成怔忡。 13、心悸与奔豚 奔豚发作之时,亦觉心胸躁动不安。 奔豚与心悸的鉴别要点为:心悸为心中剧烈跳动,发自于心;奔豚乃上下冲逆,发自少腹。 14、心悸与卑惵 卑惵症状为:“痞塞不欲食,心中常有所歉,爱处暗室,或倚门后,见人则惊避,似失志状”。其病因在于“心血不足”。卑惵之胸中不适由于痞塞。 心悸则缘于心跳,有时坐卧不安,但不避人,无情志异常。 卑惵为一种以神志异常为主的病证,一般无促、结、代、疾、迟等脉象出现。 15、胸痹与悬饮 悬饮、胸痹均有胸痛,但胸痹为当胸闷痛,并可向左肩或左臂内侧等部位放射,常因受寒、饱餐、情绪激动、劳累而突然发作,历时短暂,休息或用药后得以缓解。 悬饮为胸胁胀痛,持续不解,多伴有咳唾,转侧、呼吸时疼痛加重,肋间饱满,并有咳嗽、咯痰等肺系证候。 16、胸痹与胃脘痛 心在脘上,脘在心下,故有胃脘当心而痛之称,以其部位相近。胸痹之不典型者,其疼痛可在胃脘部,极易混淆。 但胸痹以闷痛为主,为时极短,虽与饮食有关,但休息、服药常可缓解。 胃脘痛与饮食相关,以胀痛为主,局部有压痛,持续时间较长,常伴有泛酸、嘈杂、嗳气、呃逆等胃部症状。 17、胸痹与真心痛 真心痛乃胸痹的进一步发展;症见心痛剧烈,甚则持续不解,伴有汗出、肢冷、面白、唇紫、手足青至节、脉微或结代等危重急症。 18、不寐与一时性失眠 不寐是指单纯以失眠为主症,表现为持续的、严重的睡眠困难。 若因一时性情志影响或生活环境改变引起的暂时性失眠不属病态。 19、痫病与中风病 典型发作痫病与中风病均有突然仆倒,昏不知人等,但痫病有反复发作史,发时口吐涎沫,两目上视,四肢抽搐,或作怪叫声,可自行苏醒,无半身不遂、口舌歪斜等症,而中风病则仆地无声,昏迷持续时间长,醒后常有半身不遂等后遗症。 20、痫病与厥证 厥证除见突然仆倒,昏不知人主症外,还有面色苍白,四肢厥冷,或见口噤,握拳,手指拘急,而无口吐涎沫,两目上视,四肢抽搐和病作怪叫之见症,临床上不难区别。 21、痫病与痉证 两者都具有四肢抽搐等症状,但痫病仅见于发作之时,兼有口吐涎沫,病作怪叫,醒后如常人。 痉证多见持续发作,伴有角弓反张,身体强直,经治疗恢复后,或仍有原发疾病的存在。 22、胃痛与真心痛 真心痛是心经病变所引起的心痛证。 多见于老年人,为当胸而痛,其多刺痛,动辄加重,痛引肩背,常伴心悸气短、汗出肢冷,病情危急,其病变部位、疼痛程度与特征、伴有症状及其预后等方面,与胃痛有明显区别。 23、胃痛与胁痛 胁痛是以胁部疼痛为主症,可伴发热恶寒,或目黄肤黄,或胸闷太息,极少伴嘈杂泛酸、嗳气吐腐。肝气犯胃的胃痛有时亦可攻痛连胁,但仍以胃脘部疼痛为主症。两者具有明显的区别。 24、胃痛与腹痛 腹痛是以胃脘部以下,耻骨毛际以上整个位置疼痛为主症。 胃痛是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两者仅就疼痛部位来说,是有区别的。但胃处腹中,与肠相连,因而胃痛可以影响及腹,而腹痛亦可牵连于胃,这就要从其疼痛的主要部位和如何起病来加以辨别。 25、呕吐与反胃 呕吐与反胃,同属胃部的病变,其病机都是胃失和降,气逆于上,而且都有呕吐的临床表现。 反胃系脾胃虚寒,胃中无火,难以腐熟食入之谷物,以朝食暮吐,暮食朝吐,终至完谷尽吐出而始感舒畅。 呕吐是以有声有物为特征,因胃气上逆所致,有感受外邪、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和胃虚失和的不同,临诊之时,是不难分辨的。 26、呕吐与噎膈 呕吐与噎膈,皆有呕吐的症状。然呕吐之病,进食顺畅,吐无定时。 噎膈之病,进食哽噎不顺或食不得入,或食入即吐,甚则因噎废食。 呕吐大多病情较轻,病程较短,预后尚好。 而噎膈多因内伤所致,病情深重,病程较长,预后欠佳。 27、呕吐物的鉴别 呕吐病证有寒、热、虚、实之别,根据呕吐物的性状及气味,也可以帮助鉴别。 若呕吐物酸腐量多,气味难闻者,多属饮食停滞,食积内腐; 若呕吐出苦水、黄水者,多由胆热犯胃,胃失和降; 若呕吐物为酸水、绿水者,多因肝热犯胃,胃气上逆; 若呕吐物为浊痰涎沫者,多属痰饮中阻,气逆犯胃; 若呕吐清水,量少,多因胃气亏虚,运化失职。 28、腹痛与外科腹痛 内科腹痛常先发热后腹痛,疼痛一般不剧,痛无定处,压痛不显; 外科腹痛多后发热,疼痛剧烈,痛有定处,压痛明显,见腹痛拒按,腹肌紧张等。 29、腹痛、胃痛与妇科腹痛 胃处腹中,与肠相连,腹痛常伴有胃痛的症状,胃痛亦时有腹痛的表现,常需鉴别。 胃痛部位在心下胃脘之处,常伴有恶心、嗳气等胃病见症,腹痛部位在胃脘以下,上述症状在腹痛中较少见。 妇科腹痛多在小腹,与经、带、胎、产有关,如痛经、先兆流产、输卵管破裂等,应及时进行妇科检查,以明确诊断。 30、泄泻与痢疾 两者均为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的病证。 泄泻以大便次数增加,粪质稀溏,甚则如水样,或完谷不化为主症,大便不带脓血,也无里急后重,或无腹痛。 痢疾以腹痛、里急后重、便下赤白脓血为特征。 31、泄泻与霍乱 霍乱是一种上吐下泻并作的病证,发病特点是来势急骤,变化迅速,病情凶险,起病时先突然腹痛,继则吐泻交作,所吐之物均为未消化之食物,气味酸腐热臭,所泻之物多为黄色粪水,或吐下如米泔水,常伴恶寒、发热,部分病人在吐泻之后,津液耗伤,迅速消瘦,或发生转筋,腹中绞痛。若吐泻剧烈,可致面色苍白,目眶凹陷,汗出肢冷等津竭阳衰之危候。 泄泻以大便稀溏,次数增多为特征,一般预后良好。 32、便秘与肠结 两者皆为大便秘结不通。 肠结多为急病,因大肠通降受阻所致,表现为腹部疼痛拒按,大便完全不通,且无矢气和肠鸣音,严重者可吐出粪便。 更多信息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