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民国初年,老沈阳大东关有位教员叫郑子绰,他女儿五岁时,在秋天因为外感风寒,出现了发热的症状。 他带女儿找郎中看病,给开了几付苦寒的中药。连续服用了十余剂药后,他女儿脾胃便受了损,腹泻连绵,月余不愈。 他不得已只好继续带女儿遍寻名医,但是很多医师均推辞不治。他女儿身体愈加羸弱,他心中也是惊恐不已。 幸亏此时这位教员遇到了应苏中宣之邀,来医院的张锡纯。张锡纯为此幼女四诊罢,发现此女形体瘦弱,脉象细微浮数,时时恶心,不思饮食,昼夜之间腹泻十余次。 张先生遂开出一方: 淮山药克 每次取山药50克,置于锅内,再倒入凉水,熬煮之,一边熬一边用筷子搅拌,直到熬成粥,舀出来,放少许白糖,给小儿温服。 郑子绰喂女儿每天喝这粥四、五次,每次数羹匙,大概十天后,他欣喜地发现,女儿痊愈了。 张锡纯老先生晚年在他书中回忆了这则医案,他这样写到: 幼儿于秋夏之交,容易得滑泻证。因为老百姓这时爱饮冷水,好食凉果,小孩子也不例外。生冷之物,皆伤脾胃,脾胃伤则会泻泄不止。滑泻之证,小儿最为难治。 往往患此证的孩子,数日即浑身发热,津伤口渴,小便不利,不想吃饭,爱喝凉水,但是越喝凉水,脾胃越伤。 孩子脾胃虚弱,虚不受补,所以凉润温补的中药均不对证,而孩子又厌恶药味,服药不规律,于是,一个小小的腹泻,迁徙月余,竟会酿成顽固之症! 山药有一个特性,在上能清,在下能固,能利小便而止大便,是好药。把它熬成粥,加一点点沙糖调味后,孩子也喜欢吃。 如果是还在喝奶的幼童,不能喝粥,浓饮山药汁饮之亦可。 若是用生芡实做粥,收涩之力比山药更强,但多服久服容易闷满,不如山药粥,可以日日服用。 黄继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