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门穴(zhānɡménxue)出《脈經》。別名長平(《針灸甲乙經》),脅髎(《針灸甲乙經》),脾募(《千金翼方》),季脅(《針灸大全》)。屬足厥陰肝經。章同“障”字,門即門戶,此穴在季脅下,如同屏障內臟之門戶,故名。章,障也。山丘上平者亦曰章,又是障的意思。猶云障礙也。門,禁要守護也。《廣雅·釋詁》:“門,守也。”《難經·第四十五難》:“臟會季肋。”注:“季肋,章門穴。”本穴既是八會穴之臟會,又是脾之募穴,五臟皆稟于脾。臟病取此穴治之,其效顯明,取之,猶開四章之門,以通痞塞之氣也,故名章門。穴在腋中線,當第11浮肋游離端,穴處猶如平頂之山丘,正當古代章服啟閉之處。长平。长,长远也。平,平坦也。长平名意指随肝经强劲风气扬散的脾土尘埃在此降落使腰侧腹部肌肉变为平坦之状。胁髎。胁,指穴在胁部。髎,孔隙之意。胁髎名意指随肝经风气扬散的脾土微粒由胁肋部位降落腰腹下部。季胁。季胁,小胁之意,此指本穴所在的部位,无它意。肘髎、肘尖穴。古有用肘尖点墨寻穴之法,肘髎穴、肘尖之名即来自该法。 章门,出入的门户也。该穴名意指肝经的强劲风气在此风停气息。本穴物质为急脉穴传来的强劲风气,至本息,风气如同由此进故名。后章门名意与章门同,后是与脾经冲门穴的别称前章门相对而言的。 章门穴,别名长平,季肋,隶属于足厥阴肝经。本穴物质为急脉穴传来的强劲风气,至本穴后,此强劲风气停气息,风气如同由此进入门户一般,故名。 章门穴在腋中线,第一浮肋前端,屈肘合腋时肘尖正对的地方就是。 有腹内、外斜肌及腹横肌;有肋间动脉末支;布有第十、十一肋间神经;右侧当肝脏下缘,左侧当脾脏下缘。 腹痛,腹胀,泄泻,胁痛,痞块。此穴为脏会穴,统治五脏疾病。 消化系统疾病:消化不良,腹痛腹胀,肠炎泄泻,肝炎黄疸,肝脾肿大,小儿疳积。 其他疾病:高血压,胸胁痛,腹膜炎,烦热气短,胸闷肢倦,腰脊酸痛。 配足三里穴治荨麻疹,组织胺过敏症; 配天枢穴、脾俞穴、中脘穴、足三里穴治肝脾不和之腹胀、痞块、胁痛、泄泻、消瘦; 配肾俞穴、肝俞穴、水道穴、京门穴、阴陵泉穴、三阴交穴、阳谷穴、气海穴治肝硬化腹水、肾炎。 配足三里、梁門,有健脾和胃的作用,主治腹脹。 配足三里、陰陵泉、公孫,治腹脹。 配內關、陽陵泉,有疏肝理氣的作用,主治胸脅痛。 配外關、陽陵泉、足臨泣,治胸脅痛。 配足三里、太白,有健脾和胃止嘔的作用,主治嘔吐。 配內關、足三里、太白,治嘔吐。 敲打章门穴可以增加胆汁分泌,胆汁分泌多了,消化能力就强了,就能把多余的脂肪消化掉。此穴还是脾经的“募穴”,募就是聚集的意思,这个穴位可以清肝火补脾。此穴还可以用灸法:艾灶灸5~9壮,艾条灸10~20分钟。 肝郁 肝有疏泄的功能,喜升发舒畅,如因情志不舒,恼怒伤肝,或因其它原因影响气机升发和疏泄,就会引起肝郁的病症。其表现主要有两胁胀满或窜痛,胸闷不舒,且胁痛常随情褚变化而增减。肝气上逆于咽喉,使咽中似有异物梗阻的感觉;肝气横逆,侵犯脾胃,胃失和降而脘痛、呕逆,吐酸水,饮食不脉;脾气失和就发生腹痛、腹泻。肝气郁结而致气滞血瘀,则胁部刺痛不移,或逐渐产生症瘕积聚。此外,如月经不调、神经官能症、慢性肝肚疾患、肝脾肿大、消化不良等病症也常和肝气郁结有关。 《脈經》:關脈緩,其人不欲食,此胃氣不調,脾胃不足,宜服平胃丸、補脾湯,針章門補之。 《針灸甲乙經》:奔豚,腹脹腫,章門主之。腹中腸鳴盈盈然,食不化,脅痛不得臥,煩,熱中,不嗜食,胸脅支滿,喘息而沖膈,嘔,心痛,及傷飽,身黃疾,骨羸瘦,章門主之。腰痛不得轉側,章門主之。腰清脊強,四肢懈惰,善怒,咳,少氣,郁然不得息,厥逆,肩不可舉,馬刀瘺,身瞤,章門主之。 《備急千金要方》:主心痛而嘔。主四肢懈惰,喜怒。主食飲不化,入腹還出,熱中,不嗜食,若吞,而聞食臭傷飽,身黃酸痛羸瘦。 《類經圖翼》:主治兩脅積氣如卵石,膨脹腸鳴,食不化,胸脅痛。 《醫宗金鑒》:主治痞塊多灸左邊,腎積灸兩邊。 《勝玉歌》:經年或變勞怯者,痞滿臍旁章門決。 《百癥賦》:胸脅支滿何療,章門、不容細尋。 你身边的健康顾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