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腹泻,主要症状是先吐后泻,可能发烧(或不发烧),大便像水或蛋花汤一样,大多没有特殊的腥臭味,每天可达十几次,起病急,发病快,传染性强,6个月到3岁的婴幼儿易患本病,每年10-12月是流行的高峰期。 中医将本病归于“泄泻”范畴。小儿脏腑娇嫩,抵御外邪的能力薄弱,在秋冬季节易被寒湿之邪侵扰;又兼脾胃不足,消化功能尚未健全,寒湿之邪损伤脾胃,导致运化失职,水谷不分,发为泄泻。 临床治疗根据病情辨证施治。泄泻清稀如水样,舌苔白或白腻,属于寒湿内盛,治疗以温化寒湿为主,用胃苓汤加减;泄泻腹痛,粪色黄褐,肛周灼热,舌苔黄腻,属于寒湿化热,湿热伤中,治疗宜清利湿热,用葛根芩连汤加减。 在家中可尝试以下食疗方。 寒湿型:1.炒米汤:将普通大米洗净,晾干,用大锅炒至金黄色,加水煮粥,给孩子喝粥水,有止泻作用;2.山药糜:怀山药研粉,每次3~6g,开水调如奶糕状,每日3~4次代餐,能止泻健脾。 湿热型:新鲜马齿苋g(约一大把),加水ml,大火烧开改为小火煎煮10-15分钟,加少许白糖,过滤后饮用。若久泻不止:石榴皮9g,水煎加红糖,代茶饮。 中医外治法对本病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小儿推拿:直推脾土次,推上三关次,运内八卦次,顺逆柔运全腹共10分钟,按摩足三里30次,手掌擦热熨脐3~5次,按揉长强穴50次,捏脊7~11次,每天2~3组。微波治疗:取穴神阙、关元,短时中频照射,能显著改善水泻、腹痛症状。敷脐疗法:依据患儿病情选用方药,又能避免患儿服药之苦。 护理本病时应注意 1、保持肛周皮肤清洁干燥,勤换尿布,每次大便后,用温水清洗臀部,扑松花粉或涂护臀膏; 2、控制饮食,建议少食多餐,以温软的流质或半流质为主(米汤、米粥、面条等),不吃易引起过敏的食物(蛋、奶、海鲜、坚果等),不吃生冷(瓜果、酸奶等)、油腻食物(肥肉、荤汤等)。 预防本病需注意 1、避免接触患病儿童; 2、饭前便后要洗手,不吃生食,瓜果洗净; 3、注意气候变化,添减衣服,以免着凉; 4、喂养合理,饮食节制,避免过饥过饱,保持脾胃健运。 上海市科委科普项目资助 项目编号:18dz2307 文/医院 中医科主治医师郭爱华 中医科主任医师李华(校审) 编辑/寸寸 图片来源于网络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医院扫一扫下载订阅号助手,用手机发文章赞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