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图片免费领取福利↑↑↑ 导读 三伏贴穴位贴敷治疗泄泻疗效显著,特别是对小儿,完全是一种绿色疗法,值得临床大力推广。 笔者在应用三伏贴治疗咳嗽、哮喘等症时无意间发现其对泄泻也有不错的效果。为了观察三伏贴对泄泻的疗效是否确切,笔者在征得患者和其家属的同意后,对就诊于我院的泄泻患者进行了穴位贴敷治疗,取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现将一些体会介绍如下,以供探讨。 诊断依据 参照周仲瑛《中医内科学》诊断标准:以大便粪质稀溏为诊断的主要依据,或完谷不化,或粪如水样,大便次数增多,每日三五次至十数次以上;常兼有腹胀、腹痛、肠鸣、纳呆;起病或急或缓。 暴泻者多有暴饮暴食或误食不洁食物的病史。迁延日久,时发时止者,常由外邪、饮食或情志等因素诱发。 治疗方法 取穴:双脾俞、双肾俞、中脘、关元。 药物组成:将白芥子、细辛、元胡、肉桂、甘遂按照4∶4∶1∶1∶1的比例研成粉末。 操作方法:用鲜姜汁将药物调成糊状,置于医用三伏贴上,贴于穴位即可。 小儿贴敷时姜汁量宜少,置于专用的5cm×5cm医用三伏贴上,刺激面小,预防皮肤发泡。 成人使用时姜汁量可酌情增加,置于专用的6cm×6cm医用三伏贴上。 贴敷时间:为保护皮肤,尽量不留疤痕,预防发泡,防止感染,笔者一般让患者以自我感觉决定贴敷时间,当贴敷处有温热感时可暂不撕去,一旦开始出现烧灼感时,立刻揭掉,防止起泡。 对于一些阳虚阴盛、贴上去无任何感觉或感觉不明显者,一般贴敷5h。对于小儿需更加注意,因小儿皮肤幼嫩,比较敏感,所以笔者会告知家长当小儿开始用手抓挠或者哭闹时,应立刻揭掉,防止起泡。 注意事项 1.贴敷之前,擦干穴位及周围皮肤汗液以保持皮肤干燥; 2.贴敷之后,避免运动,以防药贴脱落; 3.贴敷期间,宜清淡饮食,禁食辛辣刺激,肥甘厚腻之物。 典型案例 杨某,女,2岁,年8月因大便次数增多随父母来我院就诊。其父母诉患儿昨晚睡前进食冷饮,而且天热夜间未盖被子而受凉,夜间即出现腹泻,发病至就诊时已解大便6、7次,便质清稀,神志清,精神可,舌质淡、苔白腻,脉濡缓。 诊断:泄泻(寒湿内盛)。 笔者用上述治疗方法为其进行穴位贴敷,第2天进行电话回访调查,其父母高兴告知半小时后即把三伏贴撕去,患儿大便2次且慢慢成形。 体会 泄泻是以排便次数增多,粪质稀溏或完谷不化,甚至泻出如水样为主症的病证。泄泻的病因,主要有感受外邪,饮食所伤,情志不调,禀赋不足,及久病脏腑虚弱等,主要病机是脾病湿盛,脾胃运化功能失调,肠道分清泌浊、传导功能失司。 三伏贴所用药物白芥子、细辛、生姜、肉桂、元胡皆味辛气温芳香走窜之药,温可祛寒补虚,李时珍言:“土爱暖喜芳香”。芳香可化浊,醒脾健胃,驱邪外出。 其中,细辛内可上行横走,通全身之气,外可温散风寒,通经络之滞;白芥子能温中开胃,温阳行气;肉桂补火助阳,散寒止痛,温经通络;元胡活血行气止痛;甘遂泻水逐饮,再配以温中散寒之生姜,以达到温经通络、鼓舞正气、补虚散寒、调整脏腑阴阳,使人体阴平阳秘,增加抗病能力,达到温中止泻之目的。 治疗所选穴位主要以背俞穴及募穴为主。背俞穴和募穴分别是脏腑之气直接输注于腰背部和胸腹部的腧穴,所以对脏腑有直接的治疗作用。 脾俞和肾俞分别是脾脏和肾脏的背俞穴,外用贴敷可健脾祛湿、温肾助阳;中脘为胃之募穴,又为八会穴之六腑精气汇聚的地方,既可温中止泻,又能通六腑;关元为小肠募穴,不仅能固本培元,且有“利小便以实大便”之功。诸穴合用,以达温阳止泻、补虚强壮的目的。 临床中发现三伏贴对小儿泄泻起效特别快,而且疗效持久,大多医院刚回到家或者在路上就为小儿撕掉了,不打针、不吃药、经济实惠、而且安全可靠、无任何副作用,得到了很多父母的支持。 笔者还发现用三伏贴治疗泄泻,特别是由脏腑虚弱、感受寒邪所致泄泻疗效更好,一般情况下初次发病,一次即可治愈,对于慢性泄泻,一次也能收到显著的疗效。 此外,笔者认为冬病夏治的三伏贴目前推广较好,各地都在“三伏天”“三九天”积极推进,但三伏贴只是穴位贴敷中的一种,不应该只局限于此,而应尽可能地把穴位贴敷应用于它所能治疗的所有疾病当中,发挥它自身的光和热,让这种传统疗法服务于更多群众。 来源:青橘医话 觉得好看,请点这里 ↓↓↓ 扫一扫下载订阅号助手,用手机发文章赞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