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中医教材中认为“泄泻”是以排便次数增多,粪质稀溏或完谷不化,甚至泻出如水样为主症的病证,现今临床也多将泄、泻并称。而“泄泻”病名合称最早出现于宋代,于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出现“泄泻”专篇,从“虚寒泄”、“冷热泄”、“实热泄”三方面论述泄泻证治,从此“泄”与“泻”合称。在此之前,“泄”与“泻”多分开论述,二者的涵义不尽相同,那此“泄”彼“泻”到底有何区别呢? 泄 泻 一、溯本求源 《说文解字》示“泄:水。受九江博安洵波,北入氐。从水丗聲。余制切。”即“泄”有流动的含义,进而引申出排出(液体、气体)的意义,后被引申为泄泻的含义。而“泻”,古作“写”,考《说文》:“吐,写也。”《释名》补注:“吐,泻也。故扬豫以东谓泻谓吐也。”《白虎通》:“肾之为言,写也,以窍写也。”所以“写”与“泻”通,有倾注、排泄的意思。可见“泄”与“泻”的含义有相近的一面,即二者皆有排出、排泄的内涵。 纵观《黄帝内经》,其中虽然有“泄写”一词,但此“泄写”并非彼“泄泻”,所谓“泄写”是为泻出、消散之意,并无腹泻的含义。如《灵枢·官针》中:“病大针小,气不泄写,亦复为败”,以及《灵枢·痈疽》中:“筋烂则伤骨,骨伤则髓消,不当骨空,不得泄写。《黄帝内经》中关于泄泻病证的命名,大多直接仅以泄或泻来代称,且以粪质的性状或泄泻缓急而与其他词汇并称。如泄泻主要表现为完谷不化类型的洞泄,《灵枢·邪气藏府病形》:“肾脉……微缓为洞,洞者,食不化,下嗌还出。”如因热邪所伤,而主要表现为泻下急迫的“注下”。如《素问·气交变大论》:“岁火太过,炎暑流行,肺金受邪。民病疟,少气咳喘,血溢血泄注下,嗌燥耳聋,中热肩背热,上应荧惑星”等等。所以,在《内经》中“泄”、“泻”并未合称,但二者均可以表达当今“泄泻”的含义,但并且值得一提的是,泄与泻两者当中,多是以“泄”为诸泄名,如洞泄、溏泄、飧泄、注泄、后泄等。王冰在注解《黄帝内经》时说:“泄谓利也”,所以“泄”即与“利”通用,有腹泻之意;而“泻”多做“补泻”、“输泻”之说。如《灵枢·经脉》曰:“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素问·五脏别论》曰:“夫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气之所生也,其气象天,故泻而不藏,此受五藏浊气,名曰传化之府,此不能久留,输泻者也。” 二、古今对照 泄 泻 相比《黄帝内经》时代,明清时期的医家随着对泄泻认识的深入,开始对“泄”与“泻”进行鉴辨细分,使之内涵逐渐明了。如孙一奎根据排泻物的含水量与病势的缓急区分两者,诚如《医旨绪余·泄泻辨》所述:“粪出少,而势缓者,为泄,漏泄之谓也。粪大出,而势直下不阻者,为泻,倾泻之谓也。”所以“泄”与“泻”的含义相近,二者都可以表示排便次数增多,粪质稀溏或完谷不化,甚至泻出如水样为主症的病证。因为泄与泻的临床症状仅稍有区别,有时很难截然分而言之,且在病机以及辨证论治上基本是一致的,故统名为泄泻。如《丹台玉案·泄泻门》所述:“泄者,如水之泄也,势犹稍缓;泻者,势似直下;微有不同,而其为病则一,故总名之曰泄泻”。 泄 泻 三、同义替换 除了学习“泄泻”古今意义外,我们也应注意“泄泻”病证在各个时代有着不一样的代称,这样才能不为其名所迷惑,充分理解“泄泻”病证的内涵。如在先秦至两汉时代的《难经》以脏腑命名泄泻,在《难经·五十七难》有云:“泄凡有几?皆有名不?然。泄凡有五,其名不同:有胃泄,有脾泄,有大肠泄,有小肠泄,有大瘕泄,名曰后重”;在汉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将有泄下表现的统而称之为“利”或“下利”,“伤寒服汤药,下利不止,心下痞鞭,服泻心汤已,复以他药下之,利不止”;在隋唐时期的《小品方》以“下”代称言泄泻病证等。 通过学习我们发现,对于一个字、一个词,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意义,其内涵总是随着时代不断的发展变化的,在学习中我们应该时刻注意着不被惯性思维的枷锁所局限,要站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角度进行学习,才能了解神秘面纱后知识的真面目。 枝枯根瘦盼来春 似泄非泻飘零落 红消香断有谁怜 花谢花飞花满天 文:方艺伟,修改:周少峰,校正:归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