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分享13d男婴反应差腹泻3

时间:2021-4-17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作者:王加莉,刘云,钱力,邹芸苏,邱洁,程锐,曹兆兰。

南京医院新生儿医疗中心

摘自《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第12期

病史

患儿,男,13d20h。因“反应差、腹泻3d”入院。

患儿出生后第10天开始出现呕吐、水样便,伴有拒乳、嗜睡、抽搐,合并高血糖,医院纠酸、扩容、胰岛素应用后转入。

第2胎第1产,胎龄39+1周,剖宫产。出生体重g,无窒息史。羊水、胎盘、脐带均正常。

父母平素体健,非近亲结婚,否认家族性遗传疾病史。

体格检查

神志尚清,反应差,全身皮肤苍白,皮肤弹性差。经口气管插管,自主呼吸微弱,前囟平软,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灵敏,颈软,双肺听诊呼吸音粗,未闻及明显干湿啰音。心音有力,律齐,腹软,肝肋下2cm,质软,脾肋下未触及肿大,肠鸣音存在。四肢肌张力低,原始反射未引出。

辅助检查

C反应蛋白mg/L;

白细胞计数0.6×10^9个/L;

血红蛋白浓度69g/L;

血小板计数6×10^9个/L。

血生化:

丙氨酸转氨酶(ALT)U/L,

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U/L;

尿素18.72mmol/L,

肌酐.8μmol/L;

钙1.15mmol/L;

血氨μmol/L(参考值9~30μmol/L),具体变化趋势见表1。

血气分析:

pH:7.51,

PCO2:12.2mmHg,

PO2:54mmHg,

HCO3-:9.5mmol/L,

BE?1:1.9mmol/L。

血糖13mmol/L。

头颅CT提示脑实质密度减低。

腰椎穿刺脑脊液检查正常。

诊治过程

入院后予美罗培南联合万古霉素抗感染,患儿渐深昏迷,予精氨酸、左旋肉碱、多种B族维生素应用,抗感染、抗休克、输血等治疗,患儿转浅昏迷,但血常规提示持续三系降低,顽固低钙血症,肝功能损害,撤离呼吸机3d后出现心跳呼吸骤停,深昏迷,机械通气下出现肺出血,抢救无效后于生后第21天死亡。结合患儿急性脑病表现、顽固酸中毒、特殊汗脚味,常规治疗效果欠佳,考虑遗传代谢病可能大。

取患儿空腹4h以上全血及尿液。血液酯酰肉碱谱分析采用串联质谱技术(tandemmassspectrometry,MS/MS),尿液有机酸分析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技术(gaschromatographymassspectrometry,GC/MS)。结果显示患儿血异戊酰肉碱明显增高(8.26μmol/L,正常参考值1.5μmol/L),尿液气相色谱质谱分析提示异戊酰甘氨酸浓度明显增高(异戊酰甘氨酸?1:69.56mmol/mmol肌酐,正常参考值1.5mmol/mmol肌酐;异戊酰甘氨酸?2:.75mmol/mmol肌酐,正常参考值0.5mmol/mmol肌酐)。

基因分析

经患儿父母知情同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后,抽取患儿外周血约2mL,置于抗凝管中混匀并于-80°C保存。提取基因组DNA,使用高通量测序仪进行测序,结果显示该患儿样本IVD基因存在1种纯合变异,即12号外显子c.AG纯合变异。该突变导致IVD第位氨基酸半胱氨酸取代酪氨酸,从而改变IVD活性而致病。家族验证提示其父亲存在IVD基因c.AG杂合变异(图1)。因患儿家庭因素,母亲血标本未能送检。

诊断

异戊酸血症(isovalericacidemia,IVA)

讨论

IVA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亮氨酸代谢障碍疾病,这是目前已知的经典有机酸血症之一,其致病机制主要是由于IVD基因突变导致线粒体中IVD的先天性缺陷,导致亮氨酸代谢产物异戊酰辅酶A及异戊酸等有毒代谢产物异常蓄积,引起机体损伤,其中以神经系统、血液系统损伤最为突出。部分国家进行的新生儿筛查结果表明该疾病较罕见,美国约为1/,中国台湾相对较低,为1/,而大陆地区,尚缺乏大规模流调数据,浙江省年报道的有机酸筛查提示其发病率约为1/。

因其具有较高的致残、致死率,异戊酸血症近年来逐渐受到更多的重视,关于异戊酸血症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基因检测的研究也逐渐深入。国内年邱文娟等首次对1例中国IVA患儿进行了基因诊断。李溪远等在年应用MS/MS检测羊水有机酸同时基因检测羊水细胞IVD基因,从而指导先证者母亲再次生育。

IVA临床表现多样,目前依据患儿临床表现一般分为3种亚型:

1)经典型(急性型),患儿常于生后1周内(2~6d)出现急性脑病、呕吐、脱水和难以纠正的酸中毒等,由于缺乏有效干预,患儿多死亡;

2)非经典型(慢性间歇型),患儿临床发病较晚,通常在1岁以内,表现为反复周期性的呕吐、嗜睡,甚至昏迷,可伴有酮症酸中毒,分解代谢增加如感染、疫苗接种、过量摄入高蛋白食物可能诱发急性发作;

3)无症状型,多于新生儿筛查时发现,临床无症状。

几乎所有患儿都存在特殊“汗脚味”。由于IVA初始临床症状的非特异性,临床诊断存在困难,常易漏诊、误诊。年国内李溪远等报道4例,3例患儿病程中疑诊为“新生儿感染、再生障碍性贫血、再发性呕吐”等疾病,1例为死亡后诊断;年国外Sag等报道1例复发型胰腺炎确诊为IVA。

国内目前共详细报道24例新生儿发病的IVA患儿,不包括局部地区大规模代谢筛查出的个别患儿。24例患儿均有特殊“汗脚”味道,其中22例合并代谢性酸中毒,20例合并粒细胞减少或血小板降低或全血细胞减少,20例以反应差起病,13例合并高氨血症,12例合并低钙血症。该例患儿生后10d起病,主要表现为多脏器功能衰竭,即反应差、昏迷、抽搐、全血细胞减少、低钙血症、肝功能损害、高氨血症,虽经积极救治,患儿仍病情持续进展,病情不可逆转,于生后21d后死亡,临床表型属于经典型,病情发展迅速。

IVA临床确诊依赖于MS/MS、GC/MS,该患儿检测提示血异戊酰基肉碱明显增高,尿液异戊酰甘氨酸浓度明显增高,临床诊断异戊酸血症,而基因分析可作为进一步确诊的重要手段,基因分析一般采用目前广泛应用的高通量测序。IVD是由IVD基因编码,该基因位于第15号染色体上,包括12个外显子,大小约15kb,共编码个氨基酸。目前全世界已报道的IVD基因致病变异共90余种(

------分隔线----------------------------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电话: 地址: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