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焦俞穴 1拼音sānjiāoshù 2英文参考SānjiāoshūBL22[中国针灸学词典] Sanjiaoshu[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TripleWarmerShu[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sānjiāoshù[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 B22[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 BL22[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 3概述穴位三焦俞汉语拼音sanjiaoshu罗马拼音sanchiaoshu美国英译名TripleBurnerLocus各国代号中国BL22日本22法国莫兰特氏V22富耶氏V22德国B22英国B22美国BI22三焦俞为经穴名[1](Sānjiāoshù[2]BL22)。出《针灸甲乙经》。属足太阳膀胱经[1]。三焦俞是三焦的背俞穴[1][2]。三焦为六腑之一,俞即输注,本穴是三焦之气转输于后背体表的部位,故名三焦俞[1]。三焦俞主治中、下焦疾患:如呕吐,呃逆,饮食不化,胸腹胀满,肠鸣泄泻,黄疸水肿,食少身瘦,头痛目眩,腰脊强痛,妇人瘕聚,小便不利,尿血,消渴,遗尿,遗精,胃脘痛,腹胀,完谷不化,肠呜,胸胁痛,肠鸣,泄泻,痢疾,水肿,腰背疼痛,泄痢,鼓胀,黄疽,癃闭,现代又多用三焦俞治疗胃炎,肠炎,肾炎,腹水,尿潴留,神经衰弱,胃炎,胃痉挛,消化不良,腰肌劳损等。 4三焦俞的别名悬极俞、大仓窬(《医心方》)。 5出处《针灸甲乙经》:头痛,食不下,肠鸣腹胀,欲呕时泄,三焦俞主之。 6特异性三焦俞为三焦之背俞穴。 7穴名解三焦为六腑之一,俞即输注,本穴是三焦之气转输于后背体表的部位,故名三焦俞[1]。 “三焦”为六腑之一,分上焦、中焦、下焦。《黄帝内经灵枢·本输》载:“三焦者,中渎之府,水道出焉。”三焦,指胸腹腔上中下三处之空松处。三焦,古作三瞧。《集韵》:“三瞧,无形之府,通作焦。”又肉之空松处为瞧。《淮南子·天文》:“是以月虚而鱼脑减,月死而羸昽膲。”故三焦有无形之说。《难经·第三十七难》谓:三焦为元气之别使,十二经之根本,生命之原。《黄帝内经素问·灵兰秘典论》以三焦为通调水道的决渎之官。故三焦俞是三焦之气转输、输注之所,升阳益气、决渎行水,内应全身之俞也。[3] 8所属部位腰部[4] 9三焦俞的定位标准定位:三焦俞在腰部,当第1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2][5]。 三焦俞穴位于脊柱区,第一腰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俯卧取穴[1]。 一说“除脊寸半”(《针灸资生经》) 三焦俞穴在足太阳膀胱经中的位置 三焦俞穴在背部的位置 三焦俞穴在背部的位置 三焦俞穴在背部的位置(肌肉) 三焦俞穴在背部的位置(骨骼、内脏) 10三焦俞的取法俯卧位,在第一腰椎棘突下,悬枢(督脉)旁开1.5寸处取穴。 三焦俞穴位于脊柱区,第一腰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俯卧取穴[1]。 俯卧位,两髂嵴高点相平处正中再向上3个棘突,旁开1.5寸处取穴[6]。 快速取穴:肚脐水平线与脊柱相交椎体处,往上推1个椎体,其上缘旁开2横指处即是三焦俞穴[7]。 11三焦俞穴位解剖三焦俞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背阔肌、下后锯肌、骶棘肌。有第一腰动、静脉后支。分布着第十胸神经后支外侧皮支,深层为第一腰神经后支的外侧支。皮肤由第十十二胸神经和第一、二腰神经后支的外侧支分布。腰背筋膜为胸背筋膜的深层,在腰背部增厚,其纤维组织致密,呈腱膜性质。因背阔肌和下后锯肌的起始腱而增强。所以针经该膜时,有阻力感。在骶棘肌前与后面两层筋膜,在该肌外侧缘愈合,形成骶棘肌鞘。该外侧缘的鞘膜为腹肌起始的腱膜。筋膜上部介于第十二肋和第一腰椎横突之间特别增厚,则称腰肋韧带。 11.1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背阔肌腱膜和胸腰筋膜浅层→竖脊肌[1]。 11.2穴区神经、血管浅层有第1、第2腰神经后支的皮支及其伴行动,静脉分布;深层有胸背神经分支、第1和第2腰神经后支的肌支及相应腰动脉背侧支分支分布[8]。 布有第十胸神经后支的外侧皮支,深层为第一腰神经后支的外侧支;并有第一腰动、静脉后支通过[5]。 12三焦俞的功效与作用三焦俞有调三焦,利水湿的作用[1]。 三焦俞具有调理三焦,利水强腰的功效。 三焦俞位于第1腰椎旁,是三焦之气输注于背部之处,三焦乃水液代谢之通道,取之可治疗水液代谢失常而致的一切疾病[9]。 经脉循行于腰背部,三焦俞又位于腰部,故可治疗腰背痛[9]。 三焦俞内近于下焦,故以治疗肝肾疾患为主[9]。 三焦俞与人体上中下各部脂膜相应,而为之俞,有调理三焦,健脾利水之功。治胀满,膈塞不通,呕逆,饮食不化,肩背急,腰脊强,少腹坚硬,注泻下痢,目眩,头痛,妇人癥聚。凡痛之有关脂膜者,俱应取此,以舒三焦郁滞之气也。[3] 13三焦俞主治病证三焦俞主治中、下焦疾患:如呕吐,呃逆,饮食不化,胸腹胀满,肠鸣泄泻,黄疸水肿,食少身瘦,头痛目眩,腰脊强痛,妇人瘕聚,小便不利,尿血,消渴,遗尿,遗精,胃脘痛,腹胀,完谷不化,肠呜,胸胁痛,肠鸣,泄泻,痢疾,水肿,腰背疼痛,泄痢,鼓胀,黄疽,癃闭,现代又多用三焦俞治疗胃炎,肠炎,肾炎,腹水,尿潴留,神经衰弱,胃炎,胃痉挛,消化不良,腰肌劳损等。 三焦俞主治中、下焦疾患:如呕吐,呃逆,饮食不化,胸腹胀满,肠鸣泄泻,黄疸水肿,食少身瘦,头痛目眩,腰脊强痛,妇人瘕聚,小便不利,尿血,消渴,遗尿,遗精等[1]。 三焦俞穴主治胃脘痛、腹胀、呕吐、完谷不化、肠呜、胸胁痛[8]。 三焦俞穴主治腹胀,肠鸣,泄泻,痢疾,水肿,小便不利;腰背疼痛[6]。 三焦俞主治腹胀,肠鸣,呕吐,泄痢,水肿,鼓胀,黄疽,遗尿,癃闭,腰脊强痛等[5]。 现代多用三焦俞治疗胃炎、肠炎、肾炎、腹水、尿潴留、神经衰弱等[1]。 1.消化系统疾病:胃炎,胃痉挛,消化不良,肠炎; 2.泌尿生殖系统疾病:肾炎,尿潴留,遗精; 3.其它:腹水,神经衰弱,腰肌劳损等。 14刺灸法14.1刺法直刺0.5~1寸[8][6],局部有酸胀感[6],可向腰部及腹部放散[6]。 一般直刺或向椎体方向斜刺0.8~1寸[1]。 直刺1~1.5寸[5]。 注意:三焦俞深部近于肾脏,故不能深刺[6]。 14.2灸法可灸[1][8][6]。 艾炷灸5~10壮;或艾条灸10~20分钟[5]。 艾炷灸或温针灸5~7壮,艾条温灸10~15分钟。 15三焦俞的配伍三焦俞配身柱、命门,有温补肾阳,强壮腰膝的作用,主治腰脊强痛,脊柱炎。 三焦俞配石门,为俞募配穴法,有利尿消肿的作用,主治水肿,小便不利。 三焦俞配大肠俞、气海、中极、足三里,治急慢性肾炎[6]。 三焦俞配肝俞、脾俞、阳陵泉,治黄疸、呕吐[6]。 三焦俞配脾俞、胃俞、中脘,治消化不良、耳鸣[6]。 16特效按摩常用食指指腹点揉按压三焦俞,每次3~5分钟,可缓解腰痛,保护腰椎[7]。 17文献摘要《针灸甲乙经》:头痛、食不下、肠鸣腹胀、欲呕时泄,三焦俞主之。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肩背拘急,腰脊强。 《针灸大成》:泄注下痢。 《备急千金要方》:脏腑积聚胀满……不能饮食,灸三焦俞随年壮。 《循经考穴编》:三焦俞,穴在第十三椎下,两旁相长脊各一寸五分……三焦热壅,气不升降,口苦唇裂,消渴。 18三焦俞研究进展18.1治疗泌尿系统结石针刺三焦俞配肾俞、京门、天枢、气海,对泌尿系统结石有较好的治疗作用,大部分有效,半数可排出结石[6]。 18.2治疗腰痛一患者腰部灼痛1个月,取三焦俞,针尖向脊柱方向斜刺1寸,用捻转泻法,每5min行针一次,留针20min,治疗一次灼痛减半,夜间痛轻,能安然入睡,继续治疗4次后痊愈[6]。 19参考资料^[1]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31. ^[2]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M].北京:科学出版社,. ^[3]柴铁劬.针灸穴名解[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4]孙国杰主编.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89. ^[5]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63. ^[6]王民集,朱江,杨永清主编.中国针灸全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7]查炜.经络穴位按摩大全[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8]孙国杰主编.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79. ^[9]王民集,朱江,杨永清主编.中国针灸全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感恩有你 中国老张 非著名艾灸从业人员 本平台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内容仅供参考,不能作为医疗诊断依据,如有问题请及时就医。 中国老张,愿做大家艾灸路上健康的守护者。有艾灸问题记得留言或咨询俺哦. 感谢大家的分享与支持!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