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儿童医院酒渣鼻 http://m.39.net/pf/a_9212612.html 从前,在泰山脚下的一个庄子里,住着一家富户,男的名叫王得财。夫妻俩年轻的时候,也没生个孩子,到了中年才生了一个女儿,取名叫兰妮。王得财本一心盼着生个男孩,盼了多少年却才生下了一个女孩,心里很不高兴。以后,他一看见这女孩就挂着个肉墩子脸。但他老婆和他想的却不一样,觉得自己年轻的时候没生儿育女,这都是王得财贪财行恶,对庄子里的人手毒心狠造成的恶果,多亏了自己长年敬神供仙,烧香拜佛,感动了神灵,才赐给她这个女孩,所以她很爱女儿。 女儿兰妮长到十七八,美得在这片庄子里出了名,有很多老大娘都相信算卦人说的话,都来她家里看下凡的仙女。那些年轻小伙子,不管是多么的老实,碰到她也要回头看几眼,嘴里不说心里却老是想着她。近处的大财主和官宦人家都争着来给自己的儿子说亲,把王得财乐得合不拢嘴,挑了这家挑那家。后来,挑了几家有钱有势的,就问兰妮愿意不愿意,可兰妮谁家也不同意。 王得财听了怒火中烧,不过兰妮妈护着女儿他也没办法,谁叫他怕老婆呢。他心里想:怎么十七八岁的闺女还不愿意出嫁呢?内中必有缘故。于是,他到处去查访打听,耳闻兰妮已经有了个相好的人。 兰妮这个相好的,名叫大胜,没爹没娘,二亩薄田,三间草屋,是个不第秀才。他把地里的活干完了,就把庄稼人的孩子们集合起来,教他们念书识字。王得财探听明白以后,气得浑身哆嗦。 原来,兰妮和大胜,从很小就一同在果林里玩耍,在小河边上捉鱼。后来长大了时常背着人在树林和河边上见面……如今两个人的事被王得财摸着了底儿,王得财一心想法拦住她,不让她再和大胜见面。兰妮不能再到河边和树林去,就在楼窗口和大胜谈话。王得财知道了,就把兰妮撵到楼下平房去住。 兰妮又偷着跳出后窗,跑到山坡上去找大胜。 王得财想方设法,左拦右挡,还是拦不住。正当王得财急得没办法的时候,听说那个年轻人忽然得了病,浑身肿起来,脸也肿得变了样,众人都说他得了麻风病。 兰妮妈本来同意女儿找个心投意合的人,听说大胜有了病,也愁得走投无#。 王得财呢,现在可高兴了。他把街坊邻居都约了来,说:“大家伙想想,凡是生了麻风病的人,都不能住在庄里,要让大胜自己住在另一个地方,得离大家远远的才好。”有的人虽然同情大胜,但也害怕危及自己,只好同意把大胜赶出庄去。 王得财派他的几个雇工,到泰山中天门边上的拦住山上垒了一间小石屋,硬把大胜抬到哪里去了。 王得财瞒着兰妮,把大胜抬走了以后,坐在大厅的核桃木太师椅上吸着水烟,笑咪咪地想:这回可好了,把他送得远远的,谁也不去管,他自己又不能动,过不了几天,病不死也得饿死。那个地方叫拦住山,山陡路又远,这回兰妮也被拦住了。 兰妮从雇工那里得到了消息后,伤心地哭了一夜,也盘算了一夜:大胜有了病我不去照顾他,还有谁能去照顾他呢?深山野沟没吃没喝,他自己又不能动,我不去救他的命,谁会去救他呢? 兰妮悄悄问明了路程,收拾了几件衣裳,挎着饭篮子,自己上了泰山。过了中天门,到了拦住山,找到了大胜。从此,她给大胜做饭吃,照顾着他的病体,两个人就在深山的松树林里过起日子来了。 王得财听说女儿偷偷上了拦住山,急得直跺脚,对兰妮妈说:“看!看!兰妮,兰妮!你给她起了个好名字,一座拦住山也没把她拦住!你把闺女娇惯成这个样子,如今才生出了这等丑事来!” 兰妮妈正在惦念着女儿,心里烦躁得很,就对男人说:“你办的好事!这么拦那么拦,你能把她的心拦住吗?如今你把她也引到深山里去了。你成心想把她也饿死冻死呀!”她哭闹了一阵,就派雇工给女儿去送饭,一天两趟把饭送到拦住山。 半年过去了,有一天,送饭的雇工回来传言说,兰妮也传染上了麻风病。兰妮妈听了,吓了个半死,心疼了个半死。 王得财听到女儿也得了病,咬牙切齿地说:“报应!报应!这真是自作自受!”他转念一想:“这病得到身上反正没好了,让她俩早早死去算了!”于是,吩咐送饭的雇工把饭在半路上扔掉,不准送到拦住山去。 兰妮和大胜两个人躺在小石屋里,饿了就爬到山沟里摘些野果子吃。天气渐渐冷了,山上的野果子也光了,两个人连病带饿,走也走不动了。 大胜伤心地说:“兰妮呀,你对我这么好,再生再世我也忘不了!咱俩病到这样子已没有指望了,不如抱着跳下这个悬崖,一块死了算了!” 兰妮掉着泪,扶着大胜说:“你不能说这话,咱们得的这个病,谁也没有好办法治好过。但是,咱们得想办法活下去!现在咱俩还能爬得动,爬着找点野菜药草吃,爬遍这座拦住山,也饿不死人。” 大胜听了兰妮这番话,也提起了精神,两个人一块爬到那千年松林里找东西吃。找着找着,忽然看见松树下面的草地上,有一双小白兔抱着腰打滚、摔跟头,十分可爱。两令人爬过去想把小白兔捉住,一转眼,小白兔钻到一棵老松树底下不见了。他俩觉得奇怪,就爬到老松树底下去察看。寻了一阵子,见一个碗口大的洞,二人就用树枝挖起来。挖到有两尺多深时,挖出来两个大萝卜似的东西。兰妮和大胜非常高兴。因为他们好久没有吃到东西了,有了这两个象大萝卜样的东西,吃了它能撑两三天。于是,一人抱着一个爬回小石屋里。 他们煮熟吃了,觉得肚子里饱饱的,都出了一身大汗,三天也不觉得饿。过了几天,两人身上全消了肿,脱了一层皮,浑身又干净又好看,和没生病以前一模一样。若是有人在深山里碰到兰妮的话,还真会以为她是一位下凡的仙女呢。 那两个大萝卜到底是什么药,把两个人的病都治好了呢?后来人们请来了几位有名的老医生和挖草药的老人,看了他们吃剩下来的萝卜皮,说:“原来这两个大萝卜不是别的药,就是那万年的老茯苓啊!” 还有一则关于茯苓的故事:传说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辙年少时体弱多病,夏天因为脾胃弱而饮食不消,食欲不振;冬天则因为肺肾气虚而经常感冒、咳嗽。请了许多大夫,服了许多药物也未能根除。直到苏辙过了而立之年,他向人学习养生之道,练习导引气功,经常服用茯苓,一年之后,以前多年的疾病才消失得无影无踪。从此后,他便专心研究起药物养生来,并写了《服茯苓赋并引》一文。文中写道:服茯苓可以固形养气,延年而却老者。久服能安魂魄而定心志,颜如处子,神止气定。 我国魏晋时期,茯苓就被当做养生佳品,王公大臣们常用茯苓与白蜜同服。而清宫中,慈禧长年让御厨为她制作茯苓饼食用。 茯苓,又名松腴、不死面,为寄生于松树根下的腐生真菌。味甘淡,性平。入心脾肺肾经,具有利水渗湿,健脾和胃,宁心安神的作用。古代把茯苓列为上品,有久服安魂养神,不饥延年的作用。老人常用白茯苓粉与粳米同煮粥服用,有养生之效。 茯苓 云苓,茯菟,松苓,朱茯苓, 平,甘,淡。归心、脾、肾经。降,阳中之阴。 利水消肿、健脾和胃,宁心安神。 茯苓皮利水消肿;赤茯苓分利湿热;白茯苓利水渗湿、健脾补中、宁心安神;茯神宁心安神。 本品补而不峻,利而不猛,既能扶正,又能祛邪,临床多作辅助药,与补气药同用则健脾益中,与利水药同用则渗湿利水,虽有健脾之功,究属淡渗之品,凡小便过多者,不宜使用。 1.渗湿利水:①用于水肿,如肾炎性水肿,开始眼睑、面部,四肢浮肿,并有尿急、尿痛或尿血等症状,病情较急,多用茯苓皮、姜皮、陈皮、桑白皮、大腹皮等同用;脾虚性水肿,病情发展缓慢,以面及下肢浮肿明显,多与赤茯苓、焦白术、猪苓、泽泻、桂枝等同用;肝性水肿,慢性肝炎同样出现浮肿、渐渐腹水严重,可在益气活血化瘀方中加用茯苓健脾渗湿。②通利小便,用于小便点滴而下或不通、尿浊而少、胸腹满闷、倦怠身重、嗜卧,属于湿阻中焦之脾虚小便不利,与白术、猪苓、泽泻、大腹皮、桑白皮、陈皮、木瓜、槟榔、苏梗、木香、砂仁等同用,如茯苓导水汤,也可用于妊娠羊水过多之水肿证。 2.健脾和胃:①用于脾虚不能运化水湿、痰饮内停、大便溏泻、食少纳呆等,与党参、焦白术、山药、炮姜、桂枝、陈皮等同用。②用于痰饮咳逆、咳嗽痰多白稀黏、胸脘痞闷、恶心欲吐等,与半夏、陈皮、生姜、甘草配用,如二陈汤。 3.宁心安神:①用于心脾不足之惊悸失眠,常与党参、龙眼肉、酸枣仁等同用,如归脾汤。②用于痰浊内阻,或心肾不交之惊悸失眠,常与菖蒲、远志、郁金、酸枣仁、合欢皮、珍珠母、黄连、肉桂同用。 1.茯苓素有茯苓皮、赤茯苓、白茯苓、茯神之分。茯苓皮走表,长于利肌表之水肿;白茯苓偏入气分,赤茯苓偏人血分:白茯苓偏补,赤茯苓偏利;补脾益心,则白茯苓优于赤茯苓;分利水湿、行血消瘀,则赤茯苓胜于白茯苓;抱附松根生者称茯神,用于安神。 2.茯苓与猪苓,二药都能利水渗湿,对于小便不利、淋痛、水肿等证,常相须为用,协同利水效果,但猪苓淡重于甘,主入肾与膀胱经,只能渗湿利尿,无补脾益中之效,且利水作用较茯苓强;茯苓则利中有补,能补脾益心。 1.配半夏:茯苓味甘淡,甘能补脾,淡渗水湿,湿无所聚,则痰无由生,补脾能促使水湿运化,水湿的消退有利于脾运的恢复;半夏辛散水气、温燥化湿,脾湿去则土燥,痰涎无以生。半夏与茯苓,一为温燥化湿,一为淡渗利湿;一为降逆止呕治其标,一为健脾和中治其本。二者标本兼治顾,功可健脾利水、燥湿化痰、利水宁心,临床常用于脾虚湿停、胃失和降之心下瘸满、呃逆呕吐、头眩心悸,或咳嗽痰多,或下利便溏等证的治疗。 2.配附子:附子大辛大热,温肾补火;茯苓甘淡而平,健脾利水。茯苓得附子则补火生土,使水有所归;附子得茯苓则水有所摄。功效温肾利水,主治脾肾阳虚、水气内停,症见恶寒脉沉,四肢沉重浮肿,小便不利,或腹痛下利等。 3.配桂枝:茯苓味甘淡而性平,甘以益脾培土,淡以利水渗湿,补而不峻,利而不猛,治其生湿之源;水湿阴霾之邪,又赖阳光以煦,桂枝辛甘而温,辛甘以助阳,甘温以化气,最善散阴霾之邪;桂枝得茯苓不发表而专于化气行水,茯苓得桂枝通阳除湿。二者相使配对,具有较强的利水除湿的作用。 4.配泽泻:茯苓淡渗利湿,兼有助脾运化之功;泽泻善逐三焦、膀胱之水。茯苓得泽泻,利水除湿之功倍增;泽泻得茯苓,利水而不伤脾气。二药合用,相使相辅,可使中焦得运,水道通调,水湿之气从上顺下,出于膀胱府,主治一切水湿停留之证,如水肿、黄疸、泄泻、淋浊、小便不利等,但对于中下二焦水湿之证最为理想。 5.配猪苓:茯苓与猪苓性味相同,都有淡渗利湿之功,然茯苓利中有补,补中有利,可补可泻,常随配伍而定;猪苓利水渗湿功过茯苓而无补益作用。二药配对,起着协同作用,以增强利水渗湿之功,故可用治水湿内停所致的各种证候,如水肿、泄泻便溏、淋浊带下、黄疸、脚气等。 6.配白术:白术及茯苓均为健脾除湿药,二者常相须配对,是治疗脾虚湿停的最常用药对。脾喜燥而恶湿,白术甘辛益脾,苦温而又燥湿,功偏健脾燥湿;茯苓甘以扶脾,淡以利湿,功善渗湿而益脾。二药合用,一燥一渗,运利结合,使水湿除而脾气健、益脾气而又运湿,共为平补平利之剂,无论脾虚气弱致生内湿、或外湿困中致脾虚不健,症见四肢困倦,脘腹胀闷,口淡不渴,不思饮食,或泄泻便溏,或肢体浮肿、小便不利,或心悸怔忡,或妇人白带清稀等,均可选用。 7。配山药白茯苓功专利水渗湿,虽具有益气健脾之功,然终为补少利多;山药既可健脾益气,又能固肾益精。白茯苓和山药相须配对,茯苓得山药则利湿而不伤阴,山药得茯苓则补脾而不留湿,补中有利,利中有补,合为平补缓利之剂,为脾虚挟湿又不耐峻补峻利者所宜。 8.配党参:党参健脾益气,茯苓利水渗湿,并有缓和的健脾助运之力,二药同用,可加强健脾益气之功效,且藉茯苓利湿之功,可防党参壅滞之弊,具有补而不壅、补中寓利、相得益彰之妙。大凡脾胃虚弱,症见头晕倦怠,短气乏力,食欲不振,消化力弱,腹中虚满,便溏泄泻等,均可应用。前人有"脾胃气弱,参苓必进"之论。 9.配黄芪:黄芪益气健脾,升清降浊,利水消肿;茯苓健脾助运,利水渗湿。黄芪配伍茯苓,以黄芪益气升阳、健脾利水为主,配用则健脾益气之功加强.且有较强的利水消肿作用,既可用于气弱脾虚之证,也可用于脾虚所致的水肿、白浊、白带等。 1.忌米醋。 2.虚寒滑精或气虚下陷者忌用。 内服:9~15克,入煎剂,或入丸散。 为多孔茵科卧孔属植物茯苓的菌核。多寄生于赤松或马尾松的中,常任主地下20-30厘米,松林附近常有生长。全国各地均有分布。主产于安徽、云南、湖北。多于7~9月采挖。挖出后除去泥沙,堆置"发汗"后,摊开晾至表面干燥,再"发汗",反复数次至现皱纹、内部水分大部散失后,阴干,称为"茯苓个"。取之浸润后稍蒸,及时切片,晒干;或将鲜茯苓按不同部位切制,阴干,分别称为"茯苓块"和"茯苓片",生用。本品气微,味淡。以切面白色细腻、粘牙力强者为佳。 《本经》:"茯苓,味甘平。主胸胁逆气,忧恚惊邪,恐悸,心下结痛,寒热烦满,咳逆,口焦舌干,利小便,久服安魂养神,不饥延年。一名茯菟。生山谷。" 附药:茯苓皮、茯神 1.茯苓皮为茯苓菌核的黑色外皮。性味同茯苓。功效利水消肿。应用长于行皮肤水湿,多治皮肤水肿。用量15~30g。 2.茯神为茯苓菌核中间带有松根的部分。性味同茯苓。功效宁心安神,应用专治心神不安、惊悸、健忘等。用量同茯苓。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