泄泻又称腹泻,主要症状为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如糜,甚至如浆水样。 本证分急性和慢性两类,前者因感受外邪或饮食所伤、实证居多;后者因脾胃虚弱,或肝木侮土,或肾阳式微,虚证居多。 急性泄泻迁延失治,亦可能转为慢性。慢性泄泻每因感染而急性发作,成为虚实夹杂的症候。 凡急慢性泄肠炎、肠结核、肠功能紊乱、结肠过敏等病均可参照本节论治。 一、病因病机 (一)急性泄泻:多由食生冷不洁之物,或兼受寒湿暑热之邪,外邪食滞于肠胃,以致运化、受盛和传导功能失常,水谷相混,清浊不分而成泄泻。 (二)慢性泄泻:多由思虑伤脾,脾胃素虚,或由肝气恣横,乘侮脾土,或由肾阳不振,命门火衰。脾气虚不能消磨水谷,宿食内停,则“水反为湿,谷反为滞”;肾阳虚不能助脾腐熟水谷,完谷不化,则水湿积滞泛溢肠间,均能导致泄泻。 二、辨证 (一)急性泄泻:发病紧急,大便次数显著增多,小便减少。 1、感受寒湿则粪便清稀,水谷相杂,肠鸣腹痛拒按,口不渴或渴喜热饮,身寒喜温,舌苔白腻,脉濡缓。甚则腹泻无度,四肢逆冷,脉象沉细或沉伏。 2、感受湿热则便泻稀黄夹有粘液,肛门灼热,小便短赤,身热,口渴喜冷饮,烦躁,舌苔黄腻或黄燥,脉濡数。小儿热泻可出现惊厥、露睛等症。 (二)慢性泄泻:多由急性泄泻演变而来,便泻次数较少,病程较长。 1、脾虚则大便溏薄,粪内夹杂不消化食物,腹满肠鸣,面色萎黄,食减,神疲,舌苔白腻,脉象濡缓。 2、由肝郁侮脾者,发病常与精神抑郁有关,泄泻不爽,常常有青汁,噫气,腹痛连胁,脉弦。 3、肾虚则泄泻在黎明之时,腹部隐隐胀痛,肠鸣漉漉,腹泻如注,完谷不化,腰膝痠软怕冷,面色消瘦黧黑,舌淡苔白,脉沉细。 三、治疗 (一)急性泄泻 1、治法:调整肠胃气机。取手足阳明经穴为主。针用泻法,寒证加灸,热证可放血。 2、处方:天枢合谷阴陵泉上巨虚下巨虚中脘足三里 3、方义:《内经》说,外邪“传舍于肠胃,在肠胃之时,贲响腹胀,多寒则肠鸣飧泄,食不,多热则溏出糜。”又说:“肠中热则出黄如糜”,“肠中寒则肠鸣飧泄。”阐明急性腹泻是外邪侵入肠胃所致。故本病取手足阳明经穴为主。天枢是大肠之募,合谷是大肠之原,上巨虚是大肠的下合穴,下巨虚是小肠的下合穴,阴陵泉健脾利湿,数穴同用,能调整胃肠功能,可达止泻止痛的目的。 4、随证选穴:热甚加内庭、商阳、少泽点血;肢冷脉伏加神阙隔姜灸。 (二)慢性泄泻 1、治法:健脾、疏肝、温肾。取任脉、足阳明经穴及背部俞穴。针用补法,并可加灸。 2、处方:中脘天枢足三里 脾虚配脾俞、关元俞 肝郁配肝俞、行间; 肾虚配肾俞、命门。 3、方义:本方中脘、天枢、足三里调整肠胃机能,制泻止痛消胀。脾俞、关元俞健脾益气,肝俞、行间疏肝解郁,肾俞、命门温肾壮阳,均属标本兼顾之法。 4、随证选穴:脘痞加公孙;胁痛加阳陵泉;短气如喘加气海。 四、其他疗法 耳针取穴:小肠、大肠、胃、脾、肝、肾、交感、神门。刺法:每次酌取3~5穴,急性泄泻留针5~10分钟,每日1~2次,慢性泄泻留针10~20分钟,隔日1次,10次为一程。 五、按语 针灸治疗急慢性腹泻均有较好的疗效,但对于严重失水患者或由恶性病变所引起的腹泻,则当采用综合疗法。 大肠病者,肠中切痛而肠鸣漉漉,冬日重感于寒即泄,当脐而痛,不能久立,与胃同候,取巨虚上廉(《灵枢?邪气脏腑病形》)。 溏泄取太冲、神阙、三阴交。食泄取上下廉(《神应经》)。 洞泄不止,取肾俞、中脘(《针灸逢源》)。 虚寒久泻,灸关元、中极、天枢、三阴交、中脘、梁门、气海。老人虚泻,灸神阙、关元、脾俞、大肠俞(《神灸经纶》)。 小儿泄泻,灸胃俞、水分、天枢、神阙(《类经图翼》)。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